立法院朝野政黨都是鷹派路線當道,日前立法院退回總預算案將朝野對立推上高峰;本月十三日將有基隆市長罷免案投票,民進黨還準備選擇一些當選票數差距較小的立法委員,在明年初發動大規模罷免,以期奪回立法院多數黨席次。兩岸關係同樣愈來愈趨向兵凶戰危,持續升高對峙態勢,台海和平似有崩解之虞。
朝野及兩岸關係惡化,相關各方都難卸其責,但民進黨政府對內對外採取全面性對抗路線,應是使對立升高的關鍵性原因。
自從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不願接受只以四成選票當選和立法院席次不如在野黨的「雙少數」事實,堅不屈從在野黨的主導性攻勢,執意貫徹己見,既不協商,更不妥協。在野黨則仰仗席次優勢,不願有所節制與讓步,也迫使執政黨堅持與在野黨對抗到底。
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立場,採取落實台獨理念的全方位進擊舉措,堅決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明白否決簽訂和平協議的可能性,並且聲明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不涉台灣。另外還為「韌性社會」組建協同力量,強調「備戰以避戰」以及「和平靠實力」,連續打出組合拳綿密出擊,將兩岸關係的敵我對立升到新的高點,自身儼然成為一個激化兩岸矛盾的可能引戰者。由於對內對外都採強烈對抗立場,所以賴清德被視為「鬥雞總統」,積極推進鷹派路線。
賴總統內外兩面皆對抗的底氣從何而來?就內部而言,民進黨自信在總統大選的第一大黨地位穩如泰山,立法院席次雖然不如在野黨,但台灣選舉制度有利於罷免成功,所以未來恢復為最大政黨不是難事。外部方面,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如磐石,何況美國兩黨現在「抗中友台」允為共識,且為主流。儘管美「抗中」有其限度,並非無限上綱,而「友台」有其保留,並非義無反顧,但在美中對抗的戰略架構之下,自恃美國支持台灣、偏愛民進黨的既定立場短期內不會改變。
然而,朝野對抗和兩岸對峙都不符合台灣整體的長遠利益,朝野協商尋求共識、兩岸和平相處才是台灣最需要的局面。目前賴清德政府強調的都是強化對抗與反制,但鷹派路線將使台灣政治對立尖銳,導致政務廢弛;兩岸敵意螺旋也將持續升高,妨礙兩岸交流與共利共榮,且有導致衝突甚至引發戰爭的可能。兩者顯然不符台灣的切身利益。
若執政者沉醉在鷹派路線中強硬對抗,「任性」地對自身的「韌性」充滿信心,恐無足夠的理由與實力支撐到底。民進黨在立法院既然已經不是席次最多政黨,就應放下執政者的高傲態度,謙卑自持,與在野黨協商與折衷,才能使政務順利推動,人事案獲得通過而剋期任命。兩岸關係只有在回到九二共識的原則下,接受各自表述式的兩岸同屬一中原則,恢復官方交流,始可緩和緊張關係。
無論是朝野關係還是兩岸關係,台灣現在需要的都是緩解與協商,任何可能激化衝突與對立的舉措都無濟於事,應該強力遏制。當下我們最迫切的是相互尊重與包容的精神,和為貴,求同存異,協商共濟。鬥雞絕非台灣現階段之所需,千萬不要以鬥是尚,讓牠走得愈遠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