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茶馬交易約莫開始於唐宋,發達於明清。一般的研究認為公元七五六年時,唐肅宗在西北一帶的回紇地區開啟了「驅馬市茶」,以茶換馬的交易開始有了官方的記載。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馬是主要的軍需牲畜;而對邊疆民族而言,茶也成了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到了宋代,由於常年與北方的契丹、西夏等國交戰,軍用馬匹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由於契丹與西夏的勢力日漸擴大,阻擋了從北路獲得戰馬的貿易路線,所以朝廷開始與青海境內的吐蕃,也就是今日的藏族進行馬匹貿易,而茶仍舊是用來交換戰馬的主要貨品。
宋代把茶馬交易的重心轉向西南,以四川(當時稱為雅州)所產的山茶交易馬匹,並且在今天的雅安一帶設置了「茶馬司」,作為統一管理茶馬交易的官方機構,更規定了「專以雅州名山茶為易馬用」。
每年透過茶馬司交易的馬約有一萬五千匹以上,而交易的茶葉據統計也有三千多萬斤。這麼大量的茶,顯然不能靠人力搬運,加之西南一帶道路崎嶇難行,勢必得靠馬匹來馱運。因此,以馬匹運輸組成的「馬幫」,就這樣出現了。
「馬幫」是指馱運貨物的馬隊,多靠一些家中有馬的農戶以「靠行」的方式加入,用現在的概念來想,大概就是「計程車行」、「司機」與「計程車」之間的關係。每個馬幫都由「馬鍋頭」領導,率領著「馬腳子」長途跋涉進行貿易往來。
由於這條路上自然與人為的危險不少,氣候的變遷甚至是驟降的氣溫,都可能招致生命的威脅。因此,馬腳子與馬鍋頭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互相照顧也互相保護。
一位厲害的馬腳子得照管十二匹馬,包括馬身上馱的貨物,甚至是要進行交易的馬匹,都要馬腳子照看。馬匹得吃草,人也得吃飯,然而在茶馬古道上,不可能剛好都能遇上得以歇息的客棧。因此,每一位馬幫的成員都是野營高手,餐風露宿根本是家常便飯。
最早,馬幫是以家族為核心形成的組織,也會以家族姓氏來命名。後來慢慢擴大為跨家族的同行合作,到了晚清,甚至還出現商業組織化的現象,成為商號一樣的經營模式,不少馬鍋頭也因此致富。
而到了對日抗戰期間,當時中國東部都已成了淪陷區,外援物資必須改由印度穿過西南抵達大後方。所以,這條穿越西藏到印度的茶馬古道,就成了抗日戰爭期間我國政府獲得外援物資的主要貿易與陸運之交通要道。
隨著茶馬古道而來的商家、店家、馬幫與沿途的西南族人,造就了一段豐富繁盛的商業貿易景象,是一條不亞於盛唐時代北方絲路的南方貿易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