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動成長協會透過繪本、懷舊故事分享等互動課程,協助長輩重返社群。
圖/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七十五歲的陳奶奶因家人白天上班,自己在家無聊就睡覺,造成肌無力;解姓飛官也因為腦瘤開刀等後遺症,導致認知功能退化,高雄市聰動憶智學園透過課程、懷舊故事分享等,增進學員認知。
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三十萬的失智人口,而且失智有愈年輕化的趨勢,該如何協助失智親友延緩症狀的發生?專家建議透過社會參與、認知、懷舊及體適能等活動幫助他們重返社群,增加認知功能。
聰動成長協會總幹事吳淑棉表示,透過分享課程及懷舊故事的表達等,長輩一句句的說出「我家有土埆厝」、「我喜歡唱鄧麗君的歌曲」等。
吳淑棉說,不少失智長輩到協會時很退縮、孤立,不想與人接觸,但隨著互動課程的分享、參與,很多原本不想到協會的長輩,因為在團體的互動中得到友誼,已將協會的課程當做日常,假日也想到協會聯誼,逐漸得到療癒和感知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