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聊音樂】月圓時節聽月光

文/維尼老師  |2024.09.17
576觀看次
字級
圖/River
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大家讀過這些詩句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月下獨酌所展現的一種飄逸灑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則是李白藉著月亮所發出的一種充滿哲學意涵的感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在中秋賞月之餘,對於自己一生的境遇的反思以及對弟弟的想念。另外像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月亮在這些著名詩詞裡,都成了詩人聯想抒懷的對象,並因而寫下千古傳唱的佳作。

西方雖然沒有中秋節,但是靜謐夜晚裡略帶神祕感的月亮,以及溫柔流淌的月光,依然是文人或音樂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在古典音樂中,談到月亮或月光,一定會想到貝多芬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其實這首作品出版時僅稱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但慢板的第一樂章,從頭到尾持續著三連音的音形,營造出一種朦朧夢幻的氛圍,中間的旋律更像是月光在湖面上湧動跳躍,充滿了浪漫的情懷。貝多芬過世後,一位評論家便說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瑞士琉森湖夜晚的月色,漸漸的,這一首曲子便以《月光》為標題而聞名至今了。

除了貝多芬的作品,另一首同樣知名的是德布西的鋼琴曲《月光》,德布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其作品相較於十九世紀前、中期的的浪漫派音樂,更具有現代感。德布西的《月光》營造出一種朦朧迷離、虛無飄渺的氛圍,如果說貝多芬的月光是人世間的浪漫,那麼德布西的月光似乎將我們帶進了一個夢境般的幻想世界中。

除了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音樂裡也有許多和月亮有關的曲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月兒高》了。《月兒高》原是經典的琵琶獨奏曲,後來經過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改編成國樂團演奏,而成了非常著名的現代化民族音樂。《月兒高》描繪了月亮東升西落的過程,以及月光下的人間風華,音樂古典雅致,充滿思古幽情,和西方古典音樂是全然不同的美感與況味。

中秋節時,不管看不看得到月亮,都強烈建議大家聽聽上面三首關於月亮的曲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雖然我們不曾見過創作這些曲子的作曲家們,但他們的音樂依然可以跨越時空,在中秋月圓時,流淌於我們的耳際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