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ver
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詩經‧大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詠)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音樂和舞蹈,都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漸漸的才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在古典音樂史上,民間的舞蹈音樂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像巴洛克時期流行的「組曲」,就是將各種舞曲編配組合在一起。比方巴哈的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前奏曲之後,依序是阿勒曼德(Allemande)、庫朗(Courante)、薩拉班德(Sarabande)、小步舞曲(Minuet)、吉格(Gigue),都是當時流行的舞曲;而古典樂派的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也都是以「小步舞曲」寫成。但是說到古典音樂上最著名的舞曲,我想絕大多數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
「圓舞曲」(Waltz—華爾滋)這種三拍子的舞蹈音樂,源於德國、奧地利南部的「蘭德勒舞曲」,並在十八世紀傳入維也納宮廷之後,逐漸成為全國上下都熱愛的舞蹈音樂。而小約翰.史特勞斯與其父親和弟弟三人,正是十九世紀維也納最受歡迎的圓舞曲作家。
1866年,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發生戰爭,結果奧地利帝國戰敗,全國士氣低迷,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便向小約翰.史特勞斯發出邀請,希望他創作一首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圓舞曲,用來鼓舞士氣。於是在1867年2月,小約翰.史特勞斯完成了《藍色多瑙河》,並由合唱團與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演出,可惜反應平平。之後小約翰.史特勞斯將其改編增寫成純管絃樂版本,並於同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並迅速傳遍歐洲乃至全世界,時至今日,已成為最受歡迎和熟悉的古典舞曲,同時也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藍色多瑙河》由一段帶點莊嚴感的慢板序奏開始,弦樂與銅管逐漸展開,彷彿多瑙河清晨的霧氣逐漸消散,接著五首不同風格的小圓舞曲依序登場,展現出繽紛多樣的迷人舞姿。到了最後的尾聲,前面的旋律再次露臉,並將情緒推展到最高潮,音樂在華麗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這五首小圓舞曲,每一首都有兩段旋律,總共十段旋律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率先登場的第一首的第一段,相信沒有人會對它陌生,旋律如下圖。
這首名曲雖叫做「藍色」多瑙河,但多瑙河實際更偏棕綠色,而非藍色;「藍色」是一種文學修辭,用來描繪多瑙河的優美並營造出浪漫氛圍;同時也是一種象徵,希望藉由藍色具有的明朗與活力感,帶給奧地利人民希望與鼓舞。
最後說說《藍色多瑙河》一段非常有名的軼聞:據說音樂家布拉姆斯聽完《藍色多瑙河》後,相當喜愛,並在朋友的紀念冊上寫下了《藍色多瑙河》旋律的前幾個音符,下面註解:「不幸,這旋律不是我寫的!」這段傳說反映出音樂風格較為嚴肅的布拉姆斯,也真心佩服《藍色多瑙河》這樣的輕音樂傑作。親愛的朋友,故事說到這裡,大家也不妨找來聽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