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楊婷婷
我們知道有許多動物居住在洞穴裡,那些黑暗的空間,並不受天氣影響,甚至還提供著穩定的溫度,因此形成多樣化生命的理想家園,到底穴居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缺乏植物 食物外來
首先,民以食為天,你大概想知道穴居的動物能吃些什麼賴以為生吧!那麼先有一個概念:洞穴裡的食物多半是從外面運進來的,因為洞穴深處沒有光,無法有光合作用的產生,這意味著沒有植物,也就是所有動物都以某種方式賴以維生。
原來洞穴真是個神祕的地方,一些食物來源會透過重力、流水與風而來,如輸送到洞穴中的樹葉與小木片、蒼蠅,或其他昆蟲意外落入洞穴,還有白天在洞壁上睡覺的飛蛾,都包括在內。
一些食肉動物,如蜘蛛與蠑螈,則會捕食從外面進來的獵物,但牠們也吃洞穴裡其他動物。洞穴中還有一些動物如蝙蝠,白天睡在洞穴裡,晚上離開去尋找食物,蝙蝠糞便就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以蝙蝠糞便、鳥糞,以及其他死亡有機物質為食的動物,稱為「食腐動物」,洞穴中這些昆蟲可能包括蟑螂、蹣蟲、潮蟲與跳蟲等。
與其他棲息地一樣,洞穴裡也有自己的食物鏈,這些腐食動物依賴蝙蝠糞便,並被蜘蛛或是蠍子等下一級的掠食者吃掉,而蜈蚣與蟒蛇則通常是頂級掠食者,經過在穴居的適應與演變,洞穴裡的蛇,甚至可以在金絲雀或蝙蝠飛過時,捕捉牠們為食。
生活艱難 存活不易
想像一下洞穴動物的一幅晚餐畫面:一隻蜘蛛正要捕捉一隻不小心進入洞穴的蒼蠅;一些外部吹進洞裡的樹葉堆積在洞穴地面上,被真菌分解著,也被小老鼠分食著;一隻千足蟲正在享用一堆鳥類糞便……,想到這些,你有何感想呢?
由於洞穴中的食物往往稀缺,穴居動物也已進化出了適應能力,可以長期在飢餓中生存,有些物種可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存活數月!牠們一直在艱難地活著。
當我們知道人類已破壞了許多地區的自然,也正在汙染海洋、砍伐森林、獵殺野生動物,並改變著全球氣候的時候,大多數這些行為也同樣影響著洞穴裡的動物,因為牠們也屬於世界的一環,所以,加入保育動物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時,也別漏了穴居動物的家園與生活,別讓一些物種因為人類的疏忽而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