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佛〉與拜亭上方的〈龍山寺〉匾額。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位在泉州晉江市安海鎮的龍山寺,不僅是歷史悠久、高僧輩出的閩南名剎,也將觀音信仰傳播至台灣、港澳及東南亞華人地區,近年來更是推動閩台佛教交流的基地,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
安海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古稱「天竺寺」,又名「普現殿」,因供奉千手千眼觀音,俗稱「觀音殿」。相傳當地龍山之麓有一千年樟樹,有僧人在此設壇弘法,因久受佛法薰陶,而現祥瑞異相。後來修建該寺,以此樟木雕觀音像、門板及鼓身,成為寺內三件著名古物。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靖海侯施琅等人捐資重修,而成現有閩南式寺宇建築樣貌。
現今龍山寺占地兩千多坪,整體格局依中軸線而建,由放生池、照牆、前埕、鐘鼓樓、金剛殿(天王殿)、天井、兩廡、拜亭、圓通寶殿(正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排列組成。建築保留大量木雕、石雕、彩繪等精緻工藝作品,正殿內頂有橫梁遺刻「大唐貞觀十三年魯國公程知節捐俸壹仟兩銀督修」字樣,見證該寺年代之久遠。
寺內還保存許多名家的匾額,金剛殿正門上方有明代高僧虛懷所題〈一片慈雲〉,殿內則有宋代大儒朱熹所題〈普現殿〉、近代名僧弘一大師的〈紹隆佛種〉;另有一〈鎮國佛〉匾,附記該寺歷經倭寇、遷界及匪亂,皆能安然無恙,且庇佑地方平安,誠如清宰相李光地所譽「安海鎮國佛」。拜亭上方,有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龍山寺〉。正殿內,則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所題〈通身手眼〉。
明清之際,許多晉江先民渡海來台,亦將安海龍山寺的香火帶入此地,陸續在台南、鳳山、鹿港、艋舺、淡水等地建寺,觀音信仰也在民間大為盛行。艋舺龍山寺有楹聯「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萬劫」,此「安平」即安海之舊名,顯示此一分靈關係。清末台灣多座龍山寺即曾返回安海祖庭進香,迄今雙方仍維持往來情誼。
民初高僧圓瑛、會泉、轉武等法師,皆曾任安海龍山寺的住持或監院,弘一、太虛大師亦曾來此參訪,顯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其中,圓瑛法師還在該寺西廂功德堂創辦安海職業學校,開當地職業教育之先河;轉武法師則攜該寺觀音香火南渡新加坡,創建龍山精舍,後由門人擴建為龍山寺,今已是星國名剎。
安海龍山寺雖經多次重修,但大致保存清初以來的原有樣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三年晉江市佛教協會接管該寺,不僅持續深化與海外分靈寺廟的情誼,也積極推動閩台佛教文化交流,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