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創辦人王文旺 木匠館長的文化傳承

文/記者談昦玄 |2024.09.08
403觀看次
字級
54歲的王文旺常感嘆時代發展得太快。圖/新華社
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裡的展品。圖/新華社
王文旺希望能留下手藝,把故事繼續講下去。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談昦玄

河北衡水是「木匠之鄉」,王文旺出生於農村木工世家,數百年來,祖輩鄉親們多在營造行業做活。但這不是王文旺的理想人生,他要出去闖蕩,輟學練起了雕刻手藝。



今年暑期,大陸的「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位於北京通州台湖鎮東下營村的文旺閣木作博物館也迎來了大批遊客。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裡「很好玩」:踮起腳就能觸摸到一件件展品上的木紋,深吸一口氣就能聞到撲鼻而來的木香。如果他們剛好在博物館裡遇到王文旺,這位木匠館長會毫不吝嗇地從牆上摘下一件件響器──磨剪子磨刀的卦連、收垃圾的搖鈴、拉洋車的銅腳鈴、剃頭匠的「喚頭」,當這些老行當的吆喝工具再次奏響,孩子們便聽到了已經失傳的民間絕響。

這間民間博物館收藏著上萬件木作老物件。在古色古香的大門前,身著漢裝、腳蹬布鞋的木匠館長王文旺正用手機指揮員工,做好文博展品的新媒體展示。

離開老家河北衡水武邑縣三十六年了,五十四歲的王文旺鄉音未改。

跟隨他穿行於博物館,便走進了和木作息息相關的百態市井。滿牆都是他親自收藏來的老物件,抬眼可見傳統民間的廣告招牌幌子。在這裡,可以撫摸逾百種中國古代榫卯構件,可以操練千行百業所用的木作工具,甚至可以體驗踏上馬車、登上木船。

根據大陸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備案博物館總數已從二○一二年的三千八百六十六家增至二○二三年的六千八百三十三家,非國有博物館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天子之六工 木匠列其一

「要在木板上雕龍刻鳳,首先要把龍鳳的造型畫出來,按照輪廓,用刻刀把多餘的部分剔除,才有立體感。左手握住雕刻鑿把運用自如,右手持敲錘『啪』地一打。活幹熟練了,聽響聲就像在演奏音樂似的。」

做木工時的節奏感,王文旺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手藝學成了,絕對是一輩子的事,你忘不了的,身體也會幫你記住。」

但曾經的王文旺並不甘願一輩子做木工,他覺得「學手藝是糊口的無奈選擇」。未曾料到,拿起大鋸、截鋸、手鋸、推刨、銼刀、鑿子、釘錘、墨斗、角尺,他就再也沒放下過。

河北衡水被稱為「木匠之鄉」,武邑縣是硬木雕刻家具的主產地,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舊時北京城的營造行業,處處有武邑匠人的身影,宮廷造辦處特設的雕刻家具作坊中,武邑藝人占八成以上。

一九七○年,王文旺就出生於衡水武邑一個農村木工世家。數百年來,祖輩鄉親們多在營造行業做活。每個村都有瓦匠、木匠,誰家蓋房,就請鄉親們來搭把手,十幾天就能建起一座新房子。

在王文旺家裡,小到農具、木匠工具、家具,大到拉車、房屋的橫梁木架,無一不是祖輩憑藉木工手藝親手打造的。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王文旺五、六歲起,就拿著木雕鑿子在邊角料上做活,給自己做各式各樣的玩具。長大一點了,有了氣力,他會幫父親「拉大鋸」──在木料上畫好墨線,用大鋸將木料分割成若干木板。父親和他一人站著,一人坐著,一上一下,一拉一送,拉鋸要實,送鋸要虛,掌握著力度、方向和節奏。

做工、存錢、攢料、蓋房,做家具、說媒、成家。父親給王文旺規畫好了人生。這是自古以來千千萬萬木工固定的人生軌跡,也是周圍絕大多數鄉親們的現實生活。

但這不是王文旺的理想人生。他要出去闖蕩,要去見世面。他偷偷報名參軍,驗兵通過了,又被父親攔了下來。萬般無奈,他只得輟學,練起了雕刻手藝。

沒有歪木頭 只有歪木匠

迷茫之際,同為木工的老鄉說帶他去北京闖蕩。一想到能看到在課本裡見過的天安門,他便心動了。一九八八年,十八歲的王文旺來到北京,一路上他暗下決心「有機會就做別的事,不能一輩子和木頭做伴」。

老鄉帶他接的活是修復古舊家具。京郊小瓦窯村的倉庫裡,古舊家具堆積如山,大多紋樣精美、用料講究,只見過大料粗工的王文旺看得恍神了。

師傅要驗證他的水平,他信心滿滿地應下來,可到頭來卻連一張四方桌都搞不定。師傅說:「一個月三十塊錢的工資給不了你,你要麼回去,要麼在這兒做學徒工,沒錢,只管飯。」

「沒錢我也幹。」王文旺說。

「沒有歪木頭,只有歪木匠。」要強的他此刻改變了主意,就要把木工學好。

修復古舊家具,和做新家具完全不同。審美上要求修舊如舊,技藝上也極其複雜,少則需要十幾道,多則需要二、三十道工序。選材、拆卸、修補雕刻殘缺部件,都大有講究。這些都對木工的技藝要求很高。

單單為了練習刨花,他手上的水泡起了破、破了又起。待到雙掌都磨出了厚厚的繭,手終於不疼了,技藝也終於練成了。經過近兩個月的晝夜苦練,他總算能刨出薄如紙、長如卷的好木花。



什麼木頭做什麼物件 什麼人做什麼事

二○一七年,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正式開館。

從輟學的農村木工,到沒有工資的學徒,到開公司的商人,再到受人敬重的博物館館長,這一路走來的激動和痛苦、熱鬧和孤獨、成就和辛酸,五味雜陳只有他自己知道。

木作文化精品展、傳統民間廣告招牌幌子展、傳統百工百業展、傳統建築及家具展、傳統出行工具展、度量衡展、不同地域古家具展……在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裡,五十多個主題的展覽、上百個門類的藏品,品類之全令人驚歎。

「每次來到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都有新的變化,不管是知識介紹的展板,還是小型的專題展覽,都是這座民間博物館對公眾的貢獻,創新使這座博物館充滿活力。」北京市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向德春說,博物館創新,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但這間民辦博物館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多、更好。

撿起被忽視的民間文化

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每年迎接幾萬名學生研學,多次與首都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等博物館合作辦展,並受邀參加香港、澳門創科展覽,先後被授予「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北京市民終身學習示範基地」等榮譽。王文旺研發了上百個勞動技能課程,部分錄入中小學課外經典誦讀。他還開發了多種木作體驗課程,比如一架橋梁模型,小學生看外觀,中學生看結構,大學生學習測量計算等設計知識。

「被收藏界忽視的民間文化,讓王文旺撿起來了。」北京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部原主任魏三鋼說,王文旺的收藏較為獨特,大多數人選擇收藏高大上的硬木家具,他卻選擇收藏民間的柴木家具,「正是這些柴木具,最能真實反映歷朝歷代人民真實的生活場景」。

在魏三鋼看來,王文旺之所以能做好民間木作文物收藏,一是因為他是木匠出身,職業經歷讓他對民間家具比較了解;二是因為他有經濟頭腦,做生意的成功讓他擁有了追求理想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有文化自覺,「不在於文化學歷的高低,而在於是否熱愛傳統文化」。

在王文旺申請創建博物館之初,北京收藏家協會給予了很多支持,組織專家對他的藏品進行了專題會論證,為藏品正名。魏三鋼說:「王文旺的收藏故事,是收藏圈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樣本。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們將博物館專家的學者之長和民間力量相結合,更好地挖掘、保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生命是有終點的。在徹底做不了事情之前,我還要做些事情。」五十知天命。現年五十四歲的王文旺常感嘆時代發展得太快,而自己精力不濟、能力不足,不然能做得更好。

讓古舊器物煥發光彩

「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高中被迫輟學的他,經過多年耕讀,如今談話間,對柳宗元的名篇︿梓人傳﹀、墨子的佳句、長安城的建造故事信手拈來。

帶了一百多個徒弟,在北京故宮完成過修繕工作,建設了一座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了木作文化。很多人說王文旺是專家、是學者,但他認為自己所做之事,不過是將木作老物件和專家學者研究出來的文化成果,對接在一個個木工活上,讓這些古舊的器物重新煥發光彩。

「人和木頭很像,什麼樣的木頭做什麼樣的物件,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王文旺說,「我只是做了一個木匠該做的事,我只是一個木匠。」

把手藝留著,讓記憶藏著,使歷史活著,將故事講著。這是一位木匠館長所做的文化傳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