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參禪?就是為了要作「心理建設」、「精神武裝」,要增強心裡的力量,如同作戰,有了「城牆」、「盔甲」,才能打仗禦敵。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三、定的妙用 ——不隨境轉,自我提升
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家庭眷屬、社會人群,也離不開金錢、財富等物質生活。所謂「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等,凡夫居處世間生活,給我們壓力最重、最難處理的,就是「塵勞妄想」。也就是心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染汙,心內有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的擾亂、迷惑。所以,佛教徒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參禪?就是為了要作「心理建設」、「精神武裝」,要增強心裡的力量;心裡有了力量,如同作戰,有了「城牆」、「盔甲」,才能打仗禦敵。
面對五欲六塵、貪瞋愚痴等「塵勞妄想」,我們要如何對治呢?《金剛經》說:「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要我們不要把心安住在「六塵」上面,不要在「相」上執著。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都是染汙的。一個人如果在「境界」上有了「貪心」,有了「執著」,有了「掛念」;「心念」上有了「人我」、「貪著」,就會生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自然由此產生。因此,《金剛經》又說「無住生心」,心能「無住」,才能抵擋「五欲六塵」,才能「隨心自在」。
「無住」之心,就是禪心,就是禪的智慧。禪就是自覺、是生活、是自然、是空無。有一位道樹禪師,他和徒眾建了一所寺院,正好與道士的廟觀為鄰。廟觀裡的道士放不下觀旁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運用神通法術,時而「呼風喚雨」,時而「撒豆成兵」,用以擾亂、恐嚇寺院裡的修道者。寺院裡一些年輕初學的沙彌都被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卻一住就是十幾年。到最後,道士的法術用盡了,一氣之下,只好把廟觀遷移他去。
有人就問道樹禪師:「禪師!道士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你是如何能勝過他們的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們。」
「無,怎麼能勝他們呢?」
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有法術、有神通,『有』是有限、有量、有盡、有邊;而我無法術,我只有一個『無心』,『無』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的『無變』當然勝過『有變』了。」
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對付「塵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無心」,就是「不動心」。「無」心,就是「禪」心;有「禪」有「定」,自然一了百了。因此只要「無心」,只要有「禪」的修持,面對榮華富貴,正好可以用來行善布施,修菩薩道;遭逢艱難困苦,正好可以給我們好好磨鍊身心,鍛鍊意志。因為世間多「苦」、多「難」,更能讓我們看淡「世情」,看淡「塵勞虛假」,所以世間的一切,你不貪求、不執取,則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的「風」,也就能不動心,因為有「禪」,就有「力量」。
一個人身體有力量,才能背負生活上的重擔;心裡有力量,才能抵禦世間的各種煩惱、苦難、憂患、橫逆等。身心的力量要如何產生呢?佛經裡告訴我們,有四種「力量」是必須具備的。首先要有「勝解」的力量,勝解就是「了解」問題,對問題要有「透澈」而「殊勝」的了解。所謂「知難行易」,能夠真正「了解」問題以後,要實「行」就不為難,因此「勝解」就是力量。
其次要有「歡喜」的力量。歡喜就是一種「樂觀」的性格:讀書,要「歡歡喜喜」的讀書;工作,要「歡歡喜喜」的工作;服務,要「歡歡喜喜」的服務;布施,要「歡歡喜喜」的布施。因為「歡喜」才有力量,如果凡事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就不會有「力量」了。
再者要有「休息」的力量。俗語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有時候擔子挑久了,「休息」一下,就能恢復體力;打球,下場「休息」一下,就會有「力量」繼續衝刺。
最後就是要有「靜觀」的力量。靜觀就是禪定的功夫,有了禪定,我們的心就不會輕易被「境界」所轉;我們的心「不隨境轉」,就能「轉境」,心能轉境,就有力量。
禪是個神妙的東西,一旦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在生活中洞澈明白,不在物質上牽掛,人間到處充滿生命力,更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錯亂。所以,禪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小為大,轉苦為樂。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以追求感官的刺激為快樂,其實禪者閉起眼睛來觀照禪心,那才是快樂的泉源。例如佛陀的堂弟跋提王子,出家後和兩個同參道友在山林裡參禪打坐。有一天,不知不覺中,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喊出:「快樂啊!快樂啊!」
佛陀聽到了,就問:「你們剛才一直叫『快樂啊!快樂啊!』什麼事讓你們這麼快樂呢?」
跋提比丘說:「佛陀啊!想當初,我住在高牆深院的王宮裡,每天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錦緞,多少衛兵日夜保護著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緒裡生活。現在出家了,參禪了,吃的東西雖然素簡,卻甘美飽腹;住的地方雖然是林間樹下,卻覺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歡喜得叫了出來。」
跋提比丘體會的就是禪定中的快樂,定中所享受的不是五欲六塵帶來的感官之樂;禪者入定後所獲得的禪悅法喜,不會受時空遷流而變化。因此,禪定之樂不像現實人生裡,有人以為愛情最快樂,但是愛情像花朵一樣,雖然美麗芬芳,卻不能長久;愛情像柿子、鳳梨一樣,雖然也有那麼一點甜味,但是甜味裡有酸、有苦,也有澀!愛情好像是南北極一樣,有時候情欲熾燃熱如火,熱得我們頭昏腦脹,不能自已;有時候愛恨交織冷如冰,讓人覺得人生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