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陳韋哲
你喜歡聽鬼故事嗎?最近在電影院上映的國片《鬼才之道》,描繪了一個只有「鬼」才會知道的世界與價值觀。從這幾周熱烈的票房成績來看,人們對於鬼怪世界的好奇心,可以說是古今皆然。
中國古代,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緊箍咒底下,文人社會對於鬼怪故事的好奇心,往往會被「文以載道」的道德感和「修齊治平」的科舉取才制度所禁錮,一般狀況底下,只能偷偷地傳閱和書寫旁人甚或是自身的靈異經歷,而羞於將這類嗜好公開展示在他們的公眾形象上。
然而,這對於一生在科舉考場上屢屢遭遇挫敗的蒲松齡來說,或許正巧是一個抒發的出口。蒲松齡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失意文人,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的狹隘價值觀當中,「失意」僅僅意味著你在世俗的科舉考試裡,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這並不表示你就是一個沒有文學價值跟其他社會貢獻的人。
蒲松齡,字留仙,山東淄川人,世稱「聊齋先生」。就跟當時許多讀書人一樣,他一生熱衷功名,即使經歷過明清之際的國家動盪與政治變革,仍舊不改其初衷,依然希望可以透過科舉考試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才華與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