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拉克
文/Sven
木芙蓉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喬木,高約1〜3公尺,植物學上屬於錦葵科、木槿屬,原產於中國大陸,常見於湖南、四川一帶。湖南就因廣植木芙蓉而被稱為「芙蓉國」。
一日風華 美色三變
木芙蓉一般簡稱芙蓉,也叫三變花,清晨初開時,呈現白色或淡粉,花色隨時間而變深,中午時呈粉色或桃紅,傍晚轉為深紅,宛若紅霞,一日三變,因此又稱「三醉芙蓉」或「弄色芙蓉」。像是「千面美人」,古人似乎喜歡用「芙蓉」一詞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氣質,宋代王安石就將木芙蓉比喻為醉酒美人。同樣,「芙蓉出水」也是形容女子美麗脫俗,儘管這裡的芙蓉指的其實是荷花。
不過,正當人們還在流連木芙蓉的花樣繽紛時,怎料它卻默默逕自凋零;僅一日風華,即回歸塵土,花開花落,須臾得令人措手不及。
木芙蓉早在大唐末年便已種植於首都長安了,不過當時的國花是牡丹,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狂熱的牡丹審美,其他花卉自然只能屈居配角了。直到宋代,文人當政,崇尚品德節操,不喜虛糜奢華,而牡丹過於貴豔霸氣,不再得寵,反倒是耐寒的梅花、芙蓉等,清雅又脫俗,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尤其是芙蓉,蘇軾直接給了它一個「拒霜」的雅稱:「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木芙蓉確實無愧於這個芳名。每當秋冬,花木疏落之際,風寒霜凜,陰雨飄零,皆擋不住它蓬勃的魅力,嫩白粉紅,青枝葉綠,獨占深秋風情。
除了象徵瞬息無常、高雅脫俗之外,木芙蓉也常被拿來比喻愛情。中國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位妃子名叫「花蕊夫人」,她特別鍾愛芙蓉。孟昶為討她歡心,便令人在成都的土牆上遍植芙蓉。每到深秋,芙蓉盛開,滿城生輝,美不勝收,成都因此也有「蓉城」之稱。
愛情花神 寄情詩文
後來,後蜀被大宋滅亡,花蕊夫人被宋皇趙匡胤掠入後宮。出於對亡夫的思念,她常偷藏著孟昶的畫像在身上。宋皇知道之後,迫她交出,但她堅拒不從。後人敬仰她對愛情的堅貞,便尊她為「芙蓉花神」,芙蓉花也因此被稱為「愛情花」。
另外,唐代詩人元稹被派令到川地時,結識了大他11歲的才女薛濤,兩人一見傾心。他們談詩說文,結伴同遊,形影不離,共度了一段美好時光。後來元稹因公被迫離開,薛濤苦等多年,對方卻再也沒回來過。傷心之餘,只能將相思寄情於詩文上了。
薛濤寫了四首《春望詞》,其中「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幾句,委婉淺顯,卻道盡了相思與無奈。為了賦寫情詩,她還自行改良了當地的造紙工藝,以木芙蓉樹皮、木芙蓉花汁加上雲母粉、浣花溪水,將紙染成桃粉色,然後裁成適合情詩寫作的窄箋,後人稱為「薛濤箋」。
除了木芙蓉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叫山芙蓉,是台灣特有原生種,在中低海拔山區隨處可見;與木芙蓉在花瓣數量、葉型及體型上有些差異,不過凌霜拒寒的特性倒是相同。山芙蓉耐旱、耐汙染、也耐貧脊土壤,可食用、製成木材或作為庭園、圍籬及水土保持之用,甚至可入藥,用途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