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論世間的道德,博愛、慈悲,宗教都有共通點,但是仔細研究起來,還是各有不同的內容,基本上基督教是一神論,佛教是無神論。或許有人會問:「那麼多的像怎麼會是無神論呢?」因為釋迦牟尼佛不是神,就是由佛自己來說,那些像也只是一種假相,好比是照一張相片,我們只能說是借假修真。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宗教平等 共尊共榮
提問八:能不能請大師談談佛教與基督教相同處與不同處在哪裡?
大師:論世間的道德,博愛、慈悲,宗教都有共通點,但是仔細研究起來,還是各有不同的內容,基本上基督教是一神論,佛教是無神論。或許有人會問:「那麼多的像怎麼會是無神論呢?」因為釋迦牟尼佛不是神,就是由佛自己來說,那些像也只是一種假相,好比是照一張相片,我們只能說是借假修真。你問我:「天上的月亮在哪裡?」我指著月亮說:「月亮在那裡。」你可不要把我的指頭當成月亮,你要看月亮,必須先忘記我這根指頭啊!所以我們不能常常在假相上計較,而忘記了月亮在哪裡。
基督教講人生的道理是直線的,而佛教講宇宙人生則是圓形的。人從哪裡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到了死亡的時候要接受上帝的審判,它是直線的。但佛教不講有審判的主宰,自己會去輪迴,所以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因此佛教講人生和宇宙,就好像時辰鐘,一、二、三……走到十一、十二,又會再回過頭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啊!
二者之間當然會有一些生活上、戒律上的不同。基本上,佛教分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比人高一點的是天,比天高一點的是出世的聖賢,叫做聲聞、緣覺,另外還有菩薩。
我們把中國的儒家,或者以人為本的宗教,稱為人乘的宗教;把基督教歸於天道的宗教;把中國的老子,或者那許多講究超越的宗教家,定為聲聞、緣覺的聖賢。人和天的宗教,稱作入世的宗教;追求超越的宗教,就稱作出世的宗教;有入世的精神,也有出世的思想,就叫做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發菩提心,要能融和,也就是人間佛教的理想。
出世入世 調和中道
儘管宗教有層次的不同,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心,是自己的心去規畫自己所要信仰的、哪一個層次的宗教。基本上,我主張所有的宗教都是兄弟姊妹,是可以融和的。
組織宗教最起碼的條件有三個,第一要有教主,第二要有教義,第三要有教徒,我認為教主、教義不必同,但教徒可以相互來往。台灣宗教界有一個宗教委員會,是總統府成立的,這三年內,我被聘為宗教委員會負責人,就是主任委員,天主教在台灣唯一的樞機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是副主任,在台灣,我們四十年來都是好朋友,我也曾和他到過梵蒂岡。我覺得我們站在人的立場,應該相互交流、相互尊重。
說到教義上的不同,就好像我要坐船、你要開飛機、他要開汽車,各行其道;教主的不同,耶穌、釋迦牟尼佛、穆罕默德、觀世音……就像你有你的爸爸,他有他的爸爸,我有我的爸爸,各有各的爸爸。
我覺得,一個人可以信仰兩個宗教,就像台灣人除了信仰民間宗教,也信仰佛教。宗教之間不是敵人,是朋友、是兄弟,可是宗教的狹義主義者卻歡喜我們不一樣、不來往,為什麼要這樣?彼此都是有信仰的人,不是仇人啊!
提問九:出家人已經出世了,如何再對這個世間投入?講慈悲、愛心,那又和在家人有什麼不同?
大師:出家、在家在相上雖有不同,可是在理上卻是相同的。一個人太入世、太好世間的功名富貴,就不能出世;一個人思想出世、超越,就又不能入世,但是在這個世間上,除了要有出世的思想,還要做入世的事業。一個人如果沒有出世的思想,太執著這個人間,會過得很辛苦;過分為世間的金錢、愛情執著,一點都不能超越,這個人就太俗氣了,因此要把出世和入世調和,過一個中道的生活。
我雖然出家了,有出世的思想,也感覺到對人間有責任,但又不執著,因為自己是個出家人,要能看開一點。能出世、不能入世,只能去、不能回來,不好啊!只能入世、不能昇華,也太庸俗了,所以出世、入世要能平衡。
忙是營養 忙是修行
提問十:還沒到佛光山時,沒有想到佛教那麼主動傳道;到了佛光山以後,看到佛光會那麼主動傳道,感到很訝異,是不是跟佛教其他的宗派有不一樣呢?
大師:不就是這樣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印度東西南北雲遊行腳,不也是一樣?中國佛教任何一個宗派都要傳教,只有一些人士喜好寧靜,居住在山林,沒能走入社會,但那是少數的個人。佛教或許是由於語言的關係,過去很少到西方去傳教,但據我的了解,一百多年前,就有東方的出家人到過美國,《洛杉磯時報》有一次刊載,一百多年前有九個出家人到過洛杉磯。
講到傳教的精神,佛教是不及基督教的,對基督教、天主教來說,傳教是他們的事業,佛教則是以修行為生命,所以我們現在要發揚佛陀當初的精神,應該主動傳教。人間佛教,你不讓人間的人來了解,那人間佛教是做什麼的呢?我現在來問你,你喜歡我們傳教,還是不傳教呢?
學員:我只能說,我現在很歡喜您將佛法帶到很多人的生活裡。
大師:很好,你說的話就是我的話。
提問十一:大師剛才的回答,釐清了我們很多心裡的問題。我來到這裡,對於所看到的一切都非常歡喜,也對於大家展現出來的慈悲、關心、照顧非常感動。
第一個問題,我對寺院在金錢上的運用有疑問,比方說有一間寺院花上百萬元將一尊玉佛從緬甸運進來,還加以強調這個事實。第二個問題,佛光山的出家人看起來都非常的忙,他們有時間做自己的修行嗎?
大師:忙不就是修行嗎?閒,沒有事做才是罪過。早上忙做早課不是修行嗎?早課以後忙著吃飯,吃飯不是修行嗎?吃過飯以後掃地,掃地不是修行嗎?客人來了要招呼、要親切、慈悲接待,那不是修行嗎?禪堂裡的人參禪、念佛堂裡的人念佛、叢林學院裡面的人上課,不都是修行嗎?
總結你的話說,佛光山的人是忙著修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