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有一對夫妻,原本雙方皆有工作,但丈夫的薪水仍是家庭開銷的主要來源。未料,丈夫因公司倒閉,被資遣了。
剛開始的半年,丈夫靠著資遣費支應家庭的生活,心中很焦慮地想再尋找新工作,可是中年的他,已經沒有高薪的職位給他,只能從事勞力工作,所賺的薪資也不多,無法負擔家庭全部開支,只得仰賴妻子豐盈的業務收入支撐,如此的情況歷經三年,妻子深感這個婚姻是對的嗎?為什麼現在家庭開支主要是由她來負責,男人不是應該要有能力養家嗎?
因此,夫妻兩人吵架和衝突不斷,先生也痛恨自己現在的角色,雖然開始承擔家務及照顧孩子的責任,但始終得不到妻子的讚賞,而是得來妻子的諷刺、不滿和嘮叨。因心情鬱悶,只能藉酒消愁,日益貶損的自尊心,更加頹廢。
這樣的狀況,導因於深層的內在,嬰兒時期的信念,女人相信一生中應有一個好男人來照顧,日子才會愈來愈容易過。當生計的擔子落在女人的身上時,這個責任開始變得沉重、令人無法呼吸,卻從沒想過,多數的男人一直都肩負著這擔子,而且是理所當然的;而男人也從不明白妻子為何如此痛恨每天重複的瑣碎家務事,因為這些從來不應該是男人的責任。
同時,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部分原因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對角色的認知和理解,讓整個社會對家庭如此的角色對換普遍無法接受,周邊的親朋好友也執著於這樣的觀念。理智上,我們都了解家是共同的,不該將賺錢養家或操持家務的責任單放在男人/女人身上,可是情緒卻無法與理智配合。要改變要付出代價,也會有衝突,可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掙扎後,事情還是沒有改善。
好消息是,有些案例會鼓舞我們想改變認知。前美國第一夫人密雪兒,當別人稱她為總統夫人時,她會說:「我不是總統的妻子,我嫁給誰,誰才會成為總統。」有如此肯定而自信的說法,不是沒有緣故的,因為她自己的才華早在成為總統夫人前,就已經展現,憑藉著她的招募資金和鼓舞人心的演說,將歐巴馬推上總統的巔峰。也因為出生貧民區,更懂得在日後的白宮生活裡,讓白宮成了快樂之地,雇用弱勢的人工作,對公眾公開白宮一間餐廳,開創包容度最高的美國,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贏得世人的尊敬和熱愛。
由此可見,角色認知的改變,可以處理平常的事務外,更能開創不同的局面,不再局限於舊有的框架、旁人的眼光,而能脫穎而出,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