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5年起,在所屬國有林地區透過自動相機監測野生動物,入鏡最多的前3名物種為山羌、獼猴、鼬獾,並據此於2019年起,包括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在內的8種動物,從「保育類野生動物」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根據近年調查,包括山羌、黑熊、台灣水鹿等野生動物,野外族群發展良好,種群豐富度更是逐年上升,其中尤以山羌數量成長最為蓬勃,已是族群最具規模的中大型哺乳類動物,且其活動範圍從以往的中、高海拔,已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
林業保育署設置387處監測樣點,8年來攝得48萬餘張野生動物照片,其中入鏡最多的前10名,依序為山羌、獼猴、鼬獾、松鼠、白鼻心、食蟹獴、水鹿、野山羊、野豬、麝香貓。
林業保育署表示,野生動物相對豐富度和長期變化,是保育決策重要參考。曾有民眾擔憂山羌等物種恐遭過度獵捕,仍有必要加以保護,但林業保育署指出,山羌OI值(相對頻度)已從2019年19.4,到2022年增長至31.4;台灣獼猴OI值也從3.85增長至5.43,白鼻心OI值從1.26增長至1.33,顯示3種動物的族群狀況良好。
林業保育署還提到,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台灣水鹿,是原住民的傳統狩獵物種之一,但OI值從2015年0.61增長至2022年的1.79,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
林保署表示,台灣黑熊被拍到的紀錄也愈來愈多,族群豐富度OI值逐年上升,更多次拍攝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的照片,代表分布範圍變廣,繁殖狀況良好。
小百科
什麼是OI值?
台灣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監測,一般是採用在野外設置自動照相機,藉由拍攝的有效照片,監測物種族群出現頻率,以此推估動物族群的變化趨勢。
國內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族群量指標稱為「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簡稱為OI值。OI的計算,簡單來說,就是每1000小時所拍到的照片張數,OI值愈高,代表該物種的族群豐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