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肌少症嚴重影響活動力,增加失能與失智風險,隨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台灣整合照護學會日前舉辦「第一屆台灣衰弱症與肌少症研討會」,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根據亞洲各國研究資料,45歲是肌力下降的轉折點,若患慢性疾病,肌少症盛行率可增至20∼50%。北榮研究指出,肌少症不僅影響活動力,還會影響腸道菌,進而加重肝硬化併發症。
陳亮恭表示,2019年的亞洲肌少症診斷獲得全球專家支持,今年預計更新亞洲肌少症診斷的標準,肌少症會從診治提前到「預防」,並以肌肉健康促進為主題。蒐集亞洲各國的研究資料,45歲是亞洲人肌力衰退的明顯轉折點,走路能力下降約晚於握力10年。
因此,中年後應將「維持肌力」列為健康促進重點,並將肌肉健康納入慢性病管理。
肌少症在許多的疾病都有深入的影響,北榮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肌少症不只是一個肌肉的疾病,而是會造成肝臟疾病的病程變化,因為他研究發現,肌少症會造成的腸道菌改變,而且會加重肝硬化病患的併發症,而該項研究是「全世界創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