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進行,繼共和黨提名川普為候選人之後,民主黨完成候選人提名程序,由副總統賀錦麗代表參選。在四天的代表大會中,民主黨精銳盡出,盡情釋放正能量,比一個月前共和黨大會更歡樂、更激情、更有鼓舞人心的效用。民主黨一掃一個月前的蕭瑟,取得選戰優勢,更展現了民主韌性之所繫,就是將這次大選定調為選擇的自由。
沒有選擇的自由就沒有民主可言。民主誠然有諸多缺憾,也有國家號稱有「全過程民主」,藉以否定西方民主制度。然而,如果人民沒有選擇執政黨、選擇候選人、選擇政見的自由,則何有民主可言?
除了選擇自由,還有權力制衡,才能防範專制獨裁剝奪人民的選擇自由。權力制衡促使政治免於獨霸與極端,任何執政者都必須定期或是短於一定時限接受民意檢驗,所以政策必須向民意靠攏。由此而帶來民主的另一優勢,就是折衷妥協,執政者必須兼容並蓄,避免流於極端一邊倒,否則只能取悅少數人,結果多能使政府政策趨近於集優化選擇之大成。一個優質民主國家必然展現制度比人強的優點,再傑出、再強勢的領導人也必須接受制度的約束,在固定框架上行使權力。
民主的範圍不只是政黨之間競爭與政府權力的制衡,還必須有政黨之內的民主機制。比如,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原為拜登,但他的老邁不堪大任彰顯於世之後,黨內要角紛紛勸退甚至施壓,迫使他退出二○二四年大選,把火炬傳給新世代的賀錦麗。
政黨畢竟是政治上志同道合者的集合體,為了維持內部團結和對外統一,領導者不可違逆眾議獨行其是,尤其面臨一些關鍵性重大政治考驗和決策抉擇之際,黨內應當有表述不同意見的自由和爭論的渠道,而不容許搞一言堂,實行家長制,一意孤行,以至於危害本黨和國家利益。美國民主黨陣前換將正是展現黨內民主機制的可貴。
民主的制度設計原則是基於對權力的不信任,必須對掌權者質疑、監督、限制任期和制衡,也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否則絕對權力必將導致絕對腐敗。由於這樣的理念和制度,民主黨攻擊川普對美國民主構成重大威脅,應該是言過其實的,或者是杞人憂天的,因為總統即使設法擴大權力甚至濫用權力,必將招致國會、司法、州權和輿論的反制,或許會逾越常規,但不致走得太遠,不容許濫權太過脫軌。
美國民主制度堪為典範,儘管其缺失與亂象日趨嚴重,但其韌性還是堅固的,不至於出現太過任性的權力行使方式。
做為新興民主的台灣,自應取法美國民主的優點,同時警戒勿陷入同樣的陷阱中。當前美國民主的缺憾表現在富人與財團操控政府、貧富差距因立法與政策偏倚而日益嚴重、行政權利用提名權操控司法、政黨對立與社會撕裂益趨嚴重、傳統與社交媒體陷入黨派化立場等。
我們以台灣的民主進程為傲,更要不斷增強民主的韌性,掌權者及執政黨尤應節制權力的擴張,尊重權力分立的制度與機制,否則,民主必將徒具形式,而淪喪實質意義。民進黨全面執政八年已經弱化台灣的民主機制,現在進入總統民選以來首次第三度執政,更應戒慎恐懼,呵護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