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國家認同分歧。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赴泰國中華會館中山講座演講,談憲法一中與台海和平;主張兩岸都是炎黃子孫,能互信合作,才不致墜入付費給美國求保護的錢坑。
新任總統賴清德兼任民進黨主席,七月中在其黨的代表大會上說,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呼籲同志團結、合作,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
馬英九的國家認同是中華民國,包括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地區。賴清德的國家認同是民主台灣,大家應不分黨派齊心協力維持國家主體性。
思辨主體性的國家認同,關鍵詞是主體性三字。賴主席對自己黨的代表說明國家認同內涵,並呼籲同志團結、合作,其意應在建構黨的信念與信心,大家一起努力實踐理想。
但民進黨員人數約二十四萬,相較於國民黨員四十五萬餘人和其他黨派成員,已是少數。即使加計年初大選投票給賴總統的五百五十八萬餘人,相較於在野黨二候選人總得票數八百三十六萬餘人,也是少數。
若將民進黨賴主席的國家認同,擴張視為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既不忠於史實真相,也扭曲了數據顯示的現實。因為在野黨和支持者占絕對多數的信念,才更具備主體性格局。
從歷史論,今年台南舉辦建城四百年系列活動,指荷蘭人到台南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是台灣走進世界,成就貿易樞紐地位的起點。
但回顧台灣開發史,漢族、平埔族移民早已定居嘉南平原農耕漁獵。荷蘭人和兩年後抵台的西班牙人,以聚斂財富為目標,仗恃武力掠奪土地資源,奴役島民,未建構政治和文化認同。
台灣與大陸、日本、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早於荷、西兩百年。歐洲船隊占台不久,即遭奉明朝正朔的鄭成功驅逐;其後明鄭覆亡,歸入中國(大清帝國)領土,與中土行同樣官制,學習同樣經典,仕子同樣赴京科考,禮敬共同的神明,自然蘊育了主體性認同。
十九世紀末發生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海陸軍皆敗,與日本議和,割讓台灣。日本占台五十年,設總督府行殖民統治,禁止書房制漢學教育,推廣日本國神道,欲改變台民宗教信仰,斬斷中華文化認同,俾便於統治。
日殖政權採學校與社會教育雙線並進,從語言、文字、改姓氏著手,建構台灣是內地(日本四島)的延伸,同屬日皇臣民等認同。但台灣與唐山宗廟祖地血源相親,文化、經濟絲縷相繫,台民的主體性認同未變,民間更組文化協會喚醒民智。
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為同盟國降伏日本,從殖民政權手中光復台灣。自此開始實施地方自治,直選縣市鄉鎮村里長和代議士,進階至全民直選總統、立法委員;治理面的台灣主體性工程已經達標。
目前台灣朝野與黨政社群的意識分歧,在於民主台灣可以政黨輪替,不想接受大陸共黨專政的治理;繼而衍生南島後裔、台灣台語非閩南語等區隔唐山血脈,自建主體性等非炎黃子孫的論述。
但從歷史演進和選票數據分析,賴主席的主體性尚欠底氣。區隔唐山宗族、社稷、閩南語,是欲置台灣客語、原住民族語、中國語於主體之外嗎?
台灣的國家認同,絕非一黨一人的認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認同屹立不搖。沽名者若仍逞勇,會一事無成且愧對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