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引據遊說團體Make UK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製造業產值全球排名跌出前十,落居第十二大製造國,為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首見。
這則外電消息,國內除了本報在頭版顯著刊出,其他媒體大都未多加重視;但其中含有大量訊息,很值得關注。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在十八世紀時發明蒸汽機,由以機器取代人力的生產過程,帶來一連串的技術與產業革新,使得英國國力蒸蒸日上,奠定百年日不落帝國的根基。
做為工業化的先驅國,英國製造業曾長期位居全球前列,直到二○○○年時,仍是世界第五大製造國。如今則已跌出全球前十,排名在俄羅斯與台灣之後。
英國製造業的衰落,與該國過度倚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有關。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英國的生產力成長大幅下滑,在二○○七年之前的三十年,英國經濟每年維持百分之二點三成長,但此後年增幅度降至百分之零點四。製造業已甩出全球前十,就是對英國的一道警訊。
同一調查也指出,中國大陸以五點○六兆美元產值,幾占全球生產三分之一,穩居全球製造龍頭。美國則以二點七兆美元,產值排名第二,第三到五名分別是日本、德國和印度。
大陸自加入世貿組織後,受惠於全球化的發展,一躍而為世界工廠。中國人勤奮耐勞,加上改革開放後政府積極發展經濟,吸引台港及外企帶入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短短二十年不到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與出口國。
曾是全球製造業龍頭的美國,為了迎頭趕上,自川普政府時期發動貿易戰,大幅提高中國產品進口關稅,並祭出各種措施威脅利誘,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增加就業機會。此舉雖使得大陸產品輸美減少,卻無法扭轉美國產業空洞化的沉痾。
以台積電赴美投資案為例,設在亞利桑那州的基地遲遲無法量產,反觀啟動較晚的台積日本熊本一廠早已量產,二廠也接力在年底動工,就連位在德國的台積歐洲廠都將於這個月動土。
台積在美設廠的困境,就和鴻海在美國出師不利一樣,都反映美國供應鏈體系瓦解已久,加上各項成本過高,至少比海外生產多出三到四成,美國工會又太強,不可能像亞洲國家的工廠一樣二十四小時投入生產。美國光靠政府補貼及關稅保護,要想重新恢復製造業,將是個複雜且挑戰重重的過程。
與此同時,台灣名列全球第十一,小贏英國一名,主要是台灣在全球晶片生產占據主導地位,生產約九成的世界最先進晶片。
正如蘭德公司專家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當地公司可以請碩博士員工輪三班制,以維持晶圓廠的每天運作,而且還有支援晶片生產的第二生態系統,「台灣完全擊敗其他國家地區」。這也足以說明,所謂「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完全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