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觀察】 淮安 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 文/記者王聖志、邱冰清、陸華東 |2024.08.03 語音朗讀 45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淮安市的西遊樂園。圖/新華社在中天鋼鐵集團(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AGV小車在搬運物資。圖/新華社淮安市裏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夜景。圖/新華社淮安市裏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圖/新華社船隻在淮安港裝卸物資。圖/新華社淮安市金湖縣水上森林公園。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聖志、邱冰清、陸華東 「一城古蹟半城湖」。遙望歷史長河中的興衰背影,擘畫新時代的發展圖景,淮安人有著更為清醒的守與變、慢與快、退與進的邏輯思考。在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淮安以水的靈動、水的堅韌、水的納新,促進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展現出奮起直追的城市新氣象。與古為新,以文興旅品味「運河之都」,應以什麼正確的「方式」打開?乘船夜遊!從清江浦游船碼頭出發,一聲汽笛鳴響,沿著蜿蜒流淌的河水,運河畫卷次第展開:國師塔重檐攢尖、中洲島光影斑斕……水、光、景交融,夜色中的清江浦流光溢彩。「沒想到在淮安也能有夢裡江南之感。」來自浙江的遊客錢豪說。作為極少數完整見證邗溝、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的城市,淮安圍繞「文興、水清、岸綠、業盛、人和」打造大運河百里畫廊,從十五點六公里的裏運河文化長廊起筆,綿延一百二十五公里,覆蓋全域,串起總督漕運署、板閘遺址、清口樞紐等遺產點,繪製出如意安瀾、泱泱治水、傳世古堰、湖山勝境「淮上四卷」。淮水湯湯,洶波已化安瀾;運河悠悠,文脈傳承煥新。以水脈貫通文脈,淮安按下文化賦能經濟「加速鍵」。一半詩意,一半煙火。露營咖啡、漆扇DIY……城市「味道」在岸邊的「運河集市」中氤氳,年輕化消費蔚然成風。緊挨著運河的百年花街,「九○後」于傑在曾經的茶水鋪舊址上開了一家糖水店,傳統甜湯留住老清江浦的味道,老照片定格清江浦的舊時光。他說,與其說做生意,不如說是把對故土的眷戀留在花街。清江浦運河邊的百年建築仁慈醫院,以書房形式重回公眾視野,一本書、一杯咖啡,選一個靠窗的位置,徜徉一段文藝的時光。二樓音樂廳裡,黑膠唱片陳列滿牆,旋律從唱片機裡緩緩流淌,這裡已成年輕人舉辦小型音樂會、讀書沙龍等活動的熱門場地。沉浸式體驗、顛覆性創意,古韻今風交相輝映,千年淮安青春登場。周末,中學生周小琢最愛散步到清江浦,這裡有比課本上更生動的歷史:始建於明初的清江閘用於控制運河流量,方便漕船通過;石碼頭是明清南船北馬捨舟登陸處;清江文廟、慈雲寺、鬥姥宮、古清真寺、福音堂,清江閘一公里範圍內「五教匯聚」……「清江浦的興起是淮安城河同生、興衰與共的縮影。」淮安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祁宏說。春秋時,吳王夫差修邗溝連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漸成聚落;秦時置縣,隋通運河,唐為港口,逐漸興盛,為南北交通之孔道,至明清鼎盛;黃河改道,清末衰退。期間幾度更名易址,變遷、興衰與淮河、運河、廢黃河息息相關。曾經黃河奪淮的故道上,一座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在此設立。不少遊客慕名來此打卡,追尋「南北舟車界、黃淮內外河」的歷史,體驗當下「一腳跨越南北」的神奇。淮安古城保存完好水,滋養了淮安,孕育出吳承恩、劉鶚等名士,誕生了《西遊記》、《老殘遊記》等名篇。淮安也因水陸聯通得以文化交融,關漢卿以發生在淮安府署的事件為題材,寫就元曲《竇娥冤》;施耐庵曾居於此,《水滸傳》中可見淮安元素……大膽創意,無中生有,西遊夢照進現實:5D環繞體驗項目大鬧天宮、坐車觀影體驗勇闖盤絲洞……以唐僧師徒取經為線索,圍繞經典故事設計中國人自己的主題公園,打造出「秒回童年」的淮安西遊樂園。水網密布、九省通衢,讓淮安以包容的胸懷吐故納新,創新火花不斷碰撞,一座歷史文化重鎮也能發源「摜蛋」這樣接地氣的大眾娛樂,風靡全國。「平湖渺渺漾天光,瀉入溪橋噴玉涼。」今天,運河邊的景致仍是吳承恩看到的模樣,一旁他曾居住的河下古鎮卻與古為新。談古,這裡是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各類古蹟、非遺點綴其間;論今,這裡食、住、行、遊、購、娛一應俱全,點燃「煙火生機」。「蘇十一郎」大變身推動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今年「五一」正式對外開放的古末口遺址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館內巨幅動態畫卷展示宋朝時期古末口的生長與繁榮;正在籌建的中國水工科技館,將成為展示大運河水工成就和智慧的新窗口……「文化是淮安發展的寶貴資源、最大優勢。」淮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森說,淮安正透過重估文化價值、創新文化表達、張揚文化自信,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走出歷史的圈層,凝練成這座城市的獨特個性和品味,帶動城市的活力與復興。二○二三年,淮安實現旅遊業總收入達人民幣五百一十二點五九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一百零四點九,其中國內旅遊收入是五百一十點二一億元。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淮安共接待遊客四百三十九點九七萬人次,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一點二。於汩汩水流中,人們感受這座城市從歷史深處走來,城市文脈從歲月深處湧來。創新賦能,逐浪藍海淮鹽出,天下鹹。淮安歷來鹽業資源豐富,「淮關威鎮渠通南北,鹽運勃興利濟古今。」淮鹽文化博物館內的一副楹聯,生動展現了明清時期淮安集「河、鹽、漕」於一隅的繁榮景象。一九九○年代以來,淮安開始開採地下豐富的鹽礦。數十年開採,淮安地下形成了巨大鹽穴空間。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大陸儲能容量最大、轉換效率最高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在淮安正式開工。該項目利用一千二百多公尺地下已採空的九十萬立方公尺鹽穴,建設兩套三十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首套機組投產後,可實現每天壓縮十六小時、發電八小時,儲能量相當於二百四十萬千瓦時電化學儲能電站水平。淮安蘊藏著一千三百多億噸岩鹽,利用鹽穴發展儲氣、儲油、儲能、儲氫等產業潛力巨大。「淮安將把鹽穴地下儲能建設作為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興產業進行培育,助力鹽化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淮安市科技局局長胡長青說。綠色蝶變、創新再出發的不僅是綿延千年的鹽業,更是「運河之都」在新時代錨定的「新航向」。找到跨越發展關鍵綠色東風,點石成金。驅車行駛在淮安市漣水縣,一排排風機隨風轉動,在綠色風電助力下,總投資超過人民幣百億元的全球首個玻璃纖維零碳智能製造基地項目「乘風而起」。這座「零碳工廠」全部達產後,有望年產八十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產品。淮安作為農業大市,雖也建立了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但工業產值占比不高,地區生產總值在江蘇省內長期排名倒數第三,一度被揶揄為「蘇十一郎」。「發展工業是發展經濟的『頭版頭條』。」淮安市市長顧坤說,「我們深刻認識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吸引優質重大項目落地,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 浙江建德 全力角逐「低空經濟」 下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 太原 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