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第四屆峰會訂於七月三十日在台北召開,除了與會的各國專家學者之外,有來自全球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四十九名國會議員參與。
由於台灣與世界各主要國家並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因此過去各國政要訪問台灣,大多局限於單一國家或者區域性國家。此次在台北舉行的IPAC峰會,可以說是歷年來規模最大、區域最廣的全球議員訪台團,值得關注。
IPAC係由三十餘個國家的議會和歐洲議會所組成的跨國、跨黨派性質的國際組織。由前英國保守黨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發起成立,創始會員包含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日本、挪威、瑞典以及歐洲議會等。該聯盟選擇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紀念日發起成立,其宗旨與目的可以說已經不言自明。
IPAC聯盟認為近年中國大陸的崛起,已經造成全球性的民主價值、公平貿易、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若干威脅,有必要透過各國議會的合作來制止並防範中國崛起後所衍生的各種負面問題。期能透過推動各國的立法合作,防止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威脅與滲透。
IPAC聯盟在發起成立之後,獲得各國的響應,短短四年之內已有三十多國的議會參與。包括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拉圭、烏拉圭、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會、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有日本、澳洲、紐西蘭、印度、菲律賓、伊拉克、索羅門群島等國的議會。西歐及北歐地區則有歐洲議會、英國、德國、法國、愛爾蘭、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瑞士、丹麥、挪威、瑞典等國的議會參與。
原屬冷戰時期蘇聯陣營的阿爾巴尼亞、捷克、克羅埃西亞、立陶宛、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克蘭、科索沃、斯洛伐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等國議會,也都響應了IPAC聯盟的宗旨,其申請加入的比例特別高。曾受過前蘇聯統治地區,對於民主、人權、和平的價值特別敏感。在非洲地區也有肯亞、烏干達、馬拉威、甘比亞等國的議會參與。
IPAC聯盟於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分別在羅馬、華府以及布拉格舉行年度峰會,除了呼籲國際合作以確保「守護以國際規則為基礎的秩序、捍衛人權、促進公平貿易、加強安全以及保障國家誠信」等五大目標之外,於二○二二年峰會也發表公報表示,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行為,並譴責使用武力破壞台海和平。二○二三年峰會更是強調台海議題的重要性,包括維持南海與台灣海峽的航運順暢、提升台灣代表處的外交地位等議題。
由此可見,IPAC聯盟乃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友台立場最為明顯的國際組織。再加上IPAC聯盟今年的峰會決定移師到台北舉行,自然應當受到國人的普遍重視。
賴清德總統已規畫出席IPAC峰會並發表演說,副總統蕭美琴則受邀於國際記者會致詞,期待執政當局能藉此機會重申台灣與IPAC峰會的共同目標與價值觀、強調台灣對於台海和平的堅定立場與不挑釁原則、並論述台灣對於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戰略地位、及台灣對於人類追求民主、自由的意義所在。透過IPAC峰會在台北的登場,為台灣打開國際行銷的坦途,並能彰顯人民友善、熱情與追求和平的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