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整理/黃朵而 |2024.07.25
3939觀看次
字級

整理/黃朵而

01.

印尼擁有410萬公頃紅樹林,近年卻因氣候變遷而大幅縮減,2022年更是損失約70萬公頃;為此,印尼政府開始推廣生態旅遊,希望提升大眾對紅樹林的關注,並提倡划橡皮艇、種幼苗等。印尼紅樹林保育區副主任達囊普特拉表示:

「遊客來這裡,會了解可以做什麼來保護和培育森林,讓子孫後代享受庇蔭,而不是讓森林變成鋼鐵叢林。」

02.

2004年,丹尼爾.盧貝斯基(Daniel Lubetzky)在美國創辦卡恩德零食公司(Kind Snacks),並成為億萬富翁;擁有財富、地位後,他投身慈善,例如在中東成立「和平工作」公司,讓中東人放下對彼此的誤解,攜手合作。盧貝斯基認為: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善意的互動,不僅能化解對立、仇恨,還能為人類歷史締造最美麗的新篇章。」

03.

李育昇接觸劇場、戲曲服裝設計超過20年,現代寫實、天馬行空奇想到傳統戲曲皆擅長;近年,他把重心轉換到民間信仰,還協槓「塑神師」─為神明做形象造型物件,試圖找到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當代性」並與時代做接軌。李育昇說:

「一般人印象中,以為戲服都如同派對或尾牙扮裝一樣金光閃閃、粗製濫造,我希望用我的作品改變人們的誤解。」

04.

孫維新近期剛接下《科學人》雜誌總編輯一職,多年來,他除了研究科學,也致力傳播科普知識,例如策畫一系列科學家劇場,或在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期間,他從天文、歷史和科學等角度,帶領大眾探討世界末日的迷思等。孫維新認為:

「只有創意才會讓你跟別人不同,也只有創意,是這輩子唯一能留下來的東西,讓這個世界因為你曾經存在,而有所不同。」

05.

黃柏鈞國中時曾誤入歧途,後來重考大學時,因就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相關科系,自此愛上自然,進而投身環境保護的工作;2015年,他成立社會企業「八百金」,發展「流域收復」計畫,不僅保護茶農更保護了生態。黃柏鈞表示:

「有機是讓生態回來,把農產品變文化財。」

06.

沙灘上的海漂廢棄物,在英國藝術家艾爾森(Kirsty Elson)眼中,這些浮木、金屬碎片等,都是他的創作媒材;除了將這些廢棄物,打造出各種造型的木頭小屋,艾爾森也會把這些不起眼的物品,拼湊成山羊、棕熊、馬等動物,藉此告訴大眾:

「這些作品是自然世界與人們的對話,提醒人們,藝術存在於我們環境的每個角落,等待被發現並產生新的用途。」

07.

原住民歌手巴奈的父母分別來自卑南族、阿美族,但因為父親認為台語才有競爭力,因此,巴奈的母語是台語而非族語;儘管如此,她仍時時為原民權益抗爭,2017年她發起長達7年的「凱道部落」紮營抗議,並把經驗匯集成《巴奈回家》一書。巴奈說:

「希望我們的聲音,可以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回家的路途上,接續往前走。」

08.

陳憲逸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因此選擇陸軍專科學校,退伍後短暫進入職場兩周,便決定考國考;他秉持「50分就夠」的心態,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再針對擅長的科目加強,準備兩年就考上高考一般行政、退除役三等一般行政的榜眼。陳憲逸分享:

「人生不管做什麼決定,只要過程中認真享受每一分每一秒,所有過程都是未來的養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