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千年龜茲的古韻新生 文/記者李自良、關俏俏、熊聰茹、張瑜 |2024.07.20 語音朗讀 58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新疆庫車市的庫車清代城址。圖/新華社吾瑪豔.阿西木民居建築具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被認定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是庫車市拯救老屋行動中首座修繕完成的古民居。圖/新華社新疆庫車市拍攝的克孜爾尕哈烽燧。圖/新華社新疆庫車市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拍攝的2號墓。圖/新華社在新疆庫車市大饢城,《杏花之約·絲路龜茲》大型沉浸式歌舞劇與遊客見面。圖/新華社新疆庫車市的庫車友誼路磚室墓群發掘現場。圖/新華社遊客參觀新疆庫車市庫車王府內的龜茲博物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自良、關俏俏、熊聰茹、張瑜 仲夏時節,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驕陽似火,巍巍天山深處的托木爾峰仍是白雪皚皚。山脈南麓,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疆庫車市,「雪藏」於地底七、八公尺深的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即將迎來開館。在二○○七年大陸「十大考古新發現」︱︱庫車友誼路墓群原址上建起的博物館,像塵封一千七百多年的時光信札,謄寫文明源流,記錄文化根脈,如一幅畫卷緩緩展開了龜茲文化多元薈萃、兼容並蓄的歷史。探尋龜茲文化印記古龜茲地區為漢唐「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政權治理西域的重要城池,是古絲綢之路的著名驛站。按《漢書》、《晉書》所記載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規模,古龜茲地區是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古龜茲現存遺址遺跡廣布於新疆庫車、阿克蘇、拜城、新和、沙雅及輪台等縣市。人們可以在石窟寺、古城池、烽燧中一窺千年前的繁華熱鬧,讀懂戍邊軍士、往來商旅、佛教僧人共同生活的久遠故事。位於地下的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進行文化遺產活化展示,十五座磚室墓樣貌完整,可清晰看到墓門、甬道、墓室、耳室。墓門上有照牆,門楣上雕有天鹿、玄武、白虎、朱雀等中國傳統神獸紋樣,部分墓主人口含或手握錢幣,這些均是古代中原地區墓葬習俗。磚室墓隨葬的大量陶器、骨器、錢幣等,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和西域緊密聯繫的重要依據。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介紹,友誼路墓群磚室墓部分墓室形制與河西一帶磚式墓類似,相關區域累計發掘面積近一萬三千平方公尺,已清理出春秋戰國至元明時期墓葬、灶、井等各類遺跡一千餘處。墓室中的每一塊磚都見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行走在庫車市以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可清晰辨認出漢唐時期龜茲都城的三面城牆。一九八○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這裡挖掘出土了大量漢唐錢幣及鋪地方磚。許多方磚都裝飾著精美的蓮花紋樣。「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蓮花象徵清麗高潔、被稱為『花中君子』,挺立千年的城牆及極具辨識的出土文物,無不佐證了古龜茲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上一脈相承且密不可分的聯繫。」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副所長台來提.烏布力說。被稱為「龜茲歷史畫廊」的庫木吐喇石窟,反映出古龜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發展變遷。公元十世紀開鑿的第七十九窟,主室壇基正面供養人中,既有回鶻人,也有漢僧,漢文、龜茲文和回鶻文共同題刻在供養人旁榜題內,和諧共存。從時光中走出來描摹、印花、細鑿、鋸形……拾步庫車老城,隔幾條街就能碰見正在修繕古民居的手工匠人。那些老屋檐、舊窗戶,在他們的精雕細琢下完美復原,一個個古香古色的雕花惟妙惟肖地從時光中走出來。庫車市漢唐龜茲故城遺址區和清代老城區,留存著漢、唐、元、明、清不同時期城牆和古遺址。特別是老城區現存的大量晚清和民國初期古民居,既是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為保護面臨損毀甚至消失的古民居,當地去年啟動「拯救老屋行動︱︱古民居修繕」項目,對一百零一處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民居進行全面調查、評估,研究制定保護修繕方案,邀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對本地傳統工匠進行培訓,盡可能復原老城風貌。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數位化還原歷史場景傳承文化並非簡單復古,近年來,新疆努力將傳統文化保護融入城市建設。眼下,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清代城牆遺址保護修繕、林基路烈士紀念館保護展示工程、龜茲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先後實施修建,蘇巴什佛寺、克孜爾尕哈烽燧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完成提升改造,愈來愈多的龜茲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不僅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還通過數位雲展覽、VR體驗、紗簾投影、交互式屏幕等數位化手段,還原生動歷史場景,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博物館充分發揮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作用,再現晉十六國時期古龜茲地區文化習俗和生活風貌,有形有感地向人們介紹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庫車市龜茲博物館副館長曹興偉說。奏響龜茲現代樂章今年年初,「壁上.壁下︱︱龜茲石窟藝術的因緣與迴響」展覽在新疆美術館開展。展覽以古龜茲地區石窟為原型,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之旅。光影交錯的展覽空間中,石窟壁畫上的故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參觀者眼前。牆壁上的絢爛畫面,讓人穿越時光長河,觸摸歷史痕跡,收穫聲聲讚歎。新疆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恩卡爾.木哈亞提與朋友結伴而行,認真欣賞每幅壁畫。「新疆以前盛行佛教,這裡原本就是多元文化、多種宗教並存的地方,看到壁畫就像和千年前的古人交流,太有意思了。」她說。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融合了古希臘羅馬、印度、波斯和漢唐中原地區文化元素,與敦煌莫高窟一樣,對研究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重要價值。作為4A級景區,克孜爾石窟每年接待數十萬名遊客。為了保護利用好石窟文化遺產,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積極引進數位化概念和技術,用3D掃描、立體攝影、多光譜技術等手段對石窟和壁畫信息進行詳細收集、整理和保存。台來提.烏布力介紹,今年以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與當地政府積極配合,共同推進包含虛擬現實體驗空間、數位展示空間、公共文化(藝術)教育空間等功能區的龜茲石窟數位展示中心建設,將數位技術賦能融入龜茲石窟保護利用事業。讓龜茲樂舞活起來龜茲文化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正努力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曾譽滿天下的「龜茲樂舞」,是中國傳統歌舞藝術中的一塊瑰寶。新疆藝術學院的年輕師生,以石窟壁畫形象為原型,以中國古典舞審美範式再創作龜茲歌舞,歷時十餘年,形成多部舞蹈作品。其中,群舞《鉛華.滿壁》去年摘得第十三屆「荷花獎」古典舞提名獎。這段舞蹈的編導、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張鵬,十多年間不斷梳理龜茲樂舞史料,多次前往克孜爾石窟采風,通過創新編排,讓古籍中、壁畫上的龜茲樂舞「活起來」。「希望傳統傳統文化能被發揚光大,呈現於後人,傳遞文化自信。」他說。不久前,新疆起草了《龜茲片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三年行動方案(二○二四︱二○二六)》,進一步挖掘龜茲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的歷史內涵、時代價值,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跡、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傳承在文藝作品中的遺產,在系統性保護和開發中煥發新的時代光采。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文創之旅】 老字號 煥新密碼 下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 浙江建德 全力角逐「低空經濟」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