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宛芸 讓更多人理解外送場景 文/彤彤 |2024.07.20 語音朗讀 86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受限合約規定導致必須「分秒必爭、使命必達」。圖/蔡宛芸提供外送員需要社會大眾多一分了解和尊重。圖/苦勞網受限合約規定導致必須「分秒必爭、使命必達」。圖/蔡宛芸提供蔡宛芸在完成論文之後,再度提筆為外送員發聲。 圖/蔡宛芸提供受限合約規定導致必須「分秒必爭、使命必達」。圖/蔡宛芸提供圖/蔡宛芸提供受限合約規定導致必須「分秒必爭、使命必達」。圖/蔡宛芸提供蔡宛芸加入成為外送員,深入體驗真實場景的甘與苦。 圖/蔡宛芸提供圖/123RF受限合約規定導致必須「分秒必爭、使命必達」。圖/蔡宛芸提供過程中歷經多次平台下修報酬,外送員抗爭無效的事件。圖/苦勞網 文/彤彤 烈日下停等紅燈的路口,一排機車清一色排開,後面的置物箱竟有90%是各家美食平台的企業識別,當綠燈還差幾秒才轉亮,外送員已經開始加油,等著下一秒立即催動引擎,分秒必爭的將置物箱中的美食,趁熱騰騰或冰塊未化前,使命必達送到買家手中……由於網路上有外送員秀出單據,證實當月靠外送收入10萬餘元,於是民眾開始腦補各種情況:難怪年輕人都不喜歡找固定的工作,接單外送這麼好賺呀;一天只要接跑幾單,清晨、黑夜機會更多,其他時間都自由自在,還可以發展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又沒有老闆或主管在一旁囉嗦,實在是個夢幻工作……為寫論文深入情境中然而,2019年雙十連假期間,發生了兩起平台外送員死亡車禍事件,喚起不少人對於平台工作的關注。該年年底疫情爆發,餐飲業被迫改採外賣,民眾逐漸習慣使用外送平台,同時間,媒體上也冒出許多外送平台的「徵才」廣告。正好此時,抱著「想用自己的力量關心社會」想法且正在就讀碩士班的蔡宛芸,正在考慮選什麼題目做為論文研究方向。她原想以故鄉彰化和美的紡織產業為題發想,後來因常在路上看到勤奮穿梭的外送員,便和老師討論:能否以研究「外送員和平台間的相互關係」做為論文研究題目,意外得到老師支持後,論文題目最終訂為《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親身體驗個中甘與苦原本蔡宛芸想運用田野調查,訪談多位外送員在勞動現場的工作場景。期間由於外送平台一再更改機制,甚至從平台「聘雇制」改為個人「承攬制」,迫使外送員必須獨自承擔各種風險,又因種種因素導致外送員抗爭無效……在指導教授建議下,蔡宛芸決定親自上陣體驗個中三昧。她利用寒暑假成為Foodpanda與UberEats的外送員,深入真實的場景,蒐集第一手資料,沒想到因此歷經了平台以各種手法「下修報酬」,外送員被系統各種規定「五花大綁」,不得不冒險騎快車,才能避免被客訴的心酸、無奈……時間壓縮的非戰之罪蔡宛芸驚訝發現,原來看似自由的外送員,在平台的變相減薪機制下,可能連基本時薪都賺不到,所以它其實是一份低薪勞苦的工作,4口之家想靠它養家活口,每天至少要工作10~12小時,而且得全年無休。而大家直觀以為「為了搶錢所以搶快」,則更多是因為店家為了食物口感和保鮮,往往等外送員前往取餐時,才開始烹煮煎炸或動手沖泡……迫使外送員在時間壓縮下,不得不在一條隱形之線綑綁下,拉緊油門分秒必爭。即便如此,蔡宛芸指出,全台超過15萬名外送員,以2021年的交通事故統計為例,共有1萬1799件事故案件涉及外送員,其中57%的肇事者並非外送員,而往往為了完成手中的送餐使命,外送員連留在事故現場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機會都放棄了。透過暸解才能更尊重碩士論文於2021年完成後,蔡宛芸以此論文榮獲台灣社會學會頒發「田野工作獎」,在游擊文化編輯李晏甄的鼓勵及協助下,蔡宛芸決定以敘事手法,將論文中訪談到的外送員故事,以及種種內行人才知道的細節,改寫成面向大眾的易讀作品,讓一般民眾真切暸解:外送員之所以衝鋒陷陣「搏命演出」,其中有多少無奈、心酸和條約綑綁……去年8月底,蔡宛芸《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一書終於出版了,超寫實的內容,讓讀者看了都好奇,也才終於揭開神祕面紗,了解諸多現象的背後成因和內部樣貌。「也許以我目前的能力,尚無法為外送員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或環境,但若透過書籍能讓更多人直面外送員的真實工作場景,對這份工作有多一分理解和尊重,我也算是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了一些事吧!」蔡宛芸說。不甘成為企業小螺絲釘從小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的蔡宛芸,自認是被「自由放養」長大的,憑著對塗鴉的喜愛,考上國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又面試上台北信義區的工作。求學及工作看似一路順遂,但蔡宛芸內心卻充滿「大企業裡小螺絲釘」的挫折敗。為了找回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力,蔡宛芸決定給自己一年Gap Year。她辭掉工作,來到一般人較為陌生的北市萬華區,參與當地的非營利組織,跟經濟弱勢者一起做木工、四處聽各類講座,也認識了許多台大城鄉所畢業、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的優秀前輩,嚮往之餘,心有所感:「我也好想要變成像他們那樣,用自己的能力關心這個社會。」如願成為台大城鄉所研究生後,蔡宛芸並非如魚得水,反而有「砍掉重練」的感覺。她發現,藝術科系學到鑑賞美感,及各種類型的創作,但一般大學生熟悉的閱讀、寫作、提問、思辨、討論等「基本能力」,她反而很缺乏。在過程中,蔡宛芸刻意鍛鍊自己「按部就班」的學習,也試著在每一堂課都「練習發問」,並思考各種解答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甚至就像老師提醒的:要實際去做做看,再從中找出答案。這也讓蔡宛芸從過程中,漸漸培養出對社會現象的敏感度,能問出有意義的「問題」,並透過實踐或深入踏查,暸解問題核心和解決之道。當初那個不甘於當一個「大企業裡的小螺絲釘」的女孩,現在不僅透過行動與書寫找回自己的動能,也希望和讀者一起關注外送勞動環境能否有機會變得更好。 前一篇文章 陳俞安 帶聽損兒家庭遊阡陌 下一篇文章 吳易達 永續旅行 與海共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6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 作者其他文章紐西蘭 無蛇之國聞名全球快樂鳥日子 養寵物鳥 應做好基本動作療癒人心的動物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