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撒比娜
近幾年,許多社福機關為了讓獨居老人或平日家人無法幫忙料理餐食的高齡長者,可以齊聚相伴用餐,而非獨自一人在家中孤獨用餐,開辦了「老人食堂」,有談笑互動的餐桌,飯菜更加美味可口,也可提升身心健康。
而對許多長期在外獨自解決三餐的人來說,內心也同樣渴望在原鄉之外可以有與人共食的餐桌時光。
我因為熱愛到東南亞國家旅行,多年前結識了在旅行社工作的友人文蘭,她幾年前開設的東南亞風味餐廳,便提供了這樣的共食餐桌。
文蘭是十多年前來台就讀大學的東南亞僑生,畢業後繼續留在台灣唸完研究所、工作並結婚生子,慢慢地就在台北落地生根。
文蘭剛到台灣時,雖熟諳中文與當地民情風俗,但是大學期間常是一個人行走在偌大的校園,一個人在學校餐廳吃飯,周末假日也是獨自在租屋處自理三餐,或在路邊小吃店、百貨公司美食街四處覓食。
都說台灣是美食天堂,但她始終不知道美食在哪裡,有時因為不想感受一個人在餐廳用餐的困窘,常在便利商店隨便解決一餐,後來索性留在人聲雜沓的辦公室吃便當,感受有人相伴的錯覺。很長一段時間,總為了下一餐要吃什麼而發愁,潛意識裡就是充滿著不想一個人獨食的煩悶感。
畢業後進入專營東南亞旅團的旅行社,文蘭還是覺得自己是外人。成長經歷及國情文化的差異,讓她在台灣始終沒有同席並鄰的餐桌,一直到遇見往返台灣、東南亞兩地工作的先生,成為台灣媳婦後,才真正覺得在台灣有個家,也有了屬於自己的親朋好友,便有了許多溫馨愉快的餐桌時光。
經歷漫長的在台獨居歲月,文蘭覺得一個人的餐桌是孤獨的,即使擺放山珍海味、滿漢全席,也咀嚼無味,時常想要飛回原鄉感受親友團聚的溫暖有情。有家人或友人陪伴、分享的餐桌,即使只是一碗泡麵、粗茶淡飯也十分可口。
因此文蘭後來經營的東南亞家鄉味餐館,在周末時段推出「共食餐桌」,就是要讓來自不同國家或城市的人,可以共享餐桌上的異國餐點,藉此機會認識新朋友及交流不同的生活經驗,並分享各自的夢想菜單,之後或許可以再次結伴共享美食。
文蘭每每看見共食餐桌上開朗的笑聲及散席後的杯盤狼藉就會覺得心滿意足。心想,人類畢竟是群居的動物,也許源自遠古時代,人們就喜愛共食分享的情感交流時刻,享受食物的美味與溫度的同時,也感受到人情互動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