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書法傳承人】尹志軍 瓷上筆墨「潮」起來

文/記者黃浩然 |2024.06.30
623觀看次
字級
遊客在「字非字」陶瓷書法非遺工作室的展廳內欣賞作品。圖/新華社
尹志軍在「字非字」陶瓷書法非遺工作室內進行吹釉工序。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浩然

尹志軍在深入研習各類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文字筆畫拆解後,結合色彩、設計和繪畫,表達出與傳統陶瓷書法不同的主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四十七歲的尹志軍手握沾滿顏料的筆,筆尖落在泥坯上,筆鋒回轉間,橫豎撇捺等筆畫與瓷泥融為一體。以泥坯為紙、以顏料為墨,與傳統書法紙上落筆不同,陶瓷書法作品還得經過窯火的淬煉,才算真正完成。

走進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陶藝街二十號的「字非字」陶瓷書法非遺工作室裡,景德鎮陶瓷書法非遺傳承人尹志軍,正在向他的學生們講解陶瓷書法技巧。工作室的作品展廳內,造型風格各異的作品陳列其中,自由靈動的筆畫線條與青花釉裡紅形成對比,帶來特殊的視覺效果,也讓人不禁疑問:「是字還是畫?」

「書法和陶瓷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尹志軍說,陶瓷與書法的結合成就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傳統之美融入時代

聊起書法,尹志軍打開了話匣子。出生於湘西農村的他,因爺爺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從小就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二十多年前,尹志軍考入景德鎮陶瓷大學,在學校創作氛圍的影響下,他嘗試將書法寫在泥坯上,激發出全新的創作靈感。

相比於傳統書法,陶瓷書法不僅要在筆墨線條上下功夫,還要充分了解陶瓷材料性質、色釉以及燒製溫度等,拉坯、利坯、吹釉等傳統陶瓷製作工序也得掌握。

這些積累非一日之功。為了充分學習中國傳統書法,尹志軍向多位著名書法家拜師學藝。同時,景德鎮保留的完整的手工製瓷技藝體系,和遍布全城的陶瓷從業人員和手工製瓷作坊,也給尹志軍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二○一九年,尹志軍入選景德鎮市非遺傳承項目「景德鎮陶瓷書法」代表性傳承人,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傳統之美更好地融入時代。

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傳統陶瓷書法主要在杯碗瓶罐等器皿上創作。尹志軍在深入研習各類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文字筆畫拆解後,結合色彩、設計和繪畫,表達出與傳統陶瓷書法不同的主題︱︱「字非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先後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江西省博物館等收藏。

師從古法大膽創新

「『字非字』是對立統一的概念,字是傳統書法藝術,『非字』則是在此基礎上對漢字的解構與重組,進行二次創作。」尹志軍認為,只有不斷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才能在創作中將傳統陶瓷書法與現代設計元素結合起來。如今,尹志軍創作的陶瓷書法作品已融入茶具、家居、裝飾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中,深受年輕人喜愛。

為了讓陶瓷書法技藝發揚光大,尹志軍作為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十分注重培養新生代技藝人才。截至目前,他已培養了上百名手藝人。

據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中心統計,景德鎮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千八百九十九人,其中國家級十一人,省級以上一百九十人。從事不同工序的手工製瓷工匠不斷進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他們既師從古法又大膽創新,不斷讓老手藝在傳承中「活起來」,讓非遺在創新中「潮」起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