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最近,許多才藝班、補習班、各種機構,在暑假來臨前,紛紛推出各式暑假才藝課程。其實,坊間業者也知道,只要打著「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大旗,大多數家長就會買單。想當然爾,類似這樣的宣傳,以及接踵而來的課程、班別,也就如雨後春筍般開設起來。
關於才藝班的論述,早些時日就曾在網路有過一番爭論。事實上,這些學習都是各個家庭的家務事,也不必管別人如何選擇,因為自家孩子適合學習的才藝、模式,本來就與他人沒有關係,因此,我更在乎的,反而是孩子對所參與的才藝有否有興趣、是否學得開心、有沒有得到正向的效果?
我們可以將孩子學習才藝的性質,簡單的分類。例如,自救型、語言型、休閒型、展現型; 當然,親子的認定以及分類的屬性也會有所差別。什麼是自救型的呢?這是考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到危險,而能夠自保與自救的才藝,例如學習跆拳道,可以在必要時有防身的效果。又如游泳、水中自救、漂浮,也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海域時,有一套救生的技能。
其次,我也鼓勵家長讓孩子參加語言型的才藝,以台灣為例,最多人學習的就是英文、日文、韓文,當然也有人學習歐洲國家的語言。我認為,有了他國語言的優勢,對於出國、旅遊、進修、交友,都能有所助益,甚至於對拓展自己的世界觀,也極有幫助。有了這個基礎點後,再進一步引導孩子認識、包容、尊重多元的文化,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近來,許多影音平台都提供各種語言自學課程,只要擔付少許費用,甚至是完全免費,是很棒的才藝學習管道。
再者,我也鼓勵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習「休閒型」的才藝,所謂休閒型便是孩子消磨時間時,可以運用的才藝,而不只是睡覺、看電視、發呆、聽音樂(當然,這些也是放鬆的必要手段)。例如,寫書法、畫圖、雕刻、縫紉、下棋、烹飪,或是偏向戶外性質的溜冰、蛇板、棒球、足球、跑步、登山……等,都是很棒的休閒選擇。這一類的才藝項目,尤其是動態型的,還能刺激身體成長、強健體魄,也是極為推薦的選項。
我也會讓孩子選擇一、兩項才藝,是可以展現自我的。例如在某些場合,可能需要有才藝發表會,孩子若能秀上一小段,或許對於自我信心也有加乘效果,像是學習鋼琴、小提琴、相聲、武術、魔術、手語等,都能吸引眾人目光。
學習才藝時,最忌諱的便是陷入「比較心理」與「揠苗助長」。前者是指,某某同學學了某項才藝,贏過某些人之類的,這種不健康的比較心理,反而讓學習才藝成了一種負擔;後者,則求好心切,急著想看到某些成果,或是急著在心智尚未發展到某階段,便要求可以達到某個標準,而最後反而弄巧成拙、本末倒置,破壞了孩子學習才藝的興致。
在選擇才藝課時,除了需要衡量孩子的興趣之外,也要多方打聽開課的單位,是否有良好口碑、師資是否優良、收費是否合宜、環境是否安全等等。暑假即將到來,不妨留意一下相關訊息,相信一定可以讓孩子們學得更快樂、更健康,也更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