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顛沛一頑童》
圖/印刻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王正方先生是台灣電影史上的傳奇人物,過去在台灣報紙副刊最常見的作品,是寫他如何從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後,赴美國攻讀電機博士,雖在美國擔任過IBM工程師及電機教授等職位,但年過四十五歲,因自幼熱愛戲劇、電影,毅然轉行,投身獨立電影事業。
奔波顛沛度過童年
近十年來,他從電影事業退休,回台居住,在家除了寫散文、雜文或報紙專欄外,也開始寫回憶錄,分冊出版,《十年顛沛一頑童》是第一部,主要寫他在1938年於抗戰中,出生在湖南長沙,隨父母大江南北走避戰火,從湖南、江西、到福建等地。抗戰勝利,再回父親的故鄉北平。讀到小學四年級時,又因國共內戰,最終踏上前往台灣的輪船,來到台灣。一歲到十歲的童年,可說是在戰火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王正方的父親王壽康先生是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本以推行語文教育及教書為業,因北伐而加入國民革命軍,擔任軍中戰地政務及推行士兵教育工作,還升到校級軍官。抗日戰爭後,他又再度投筆從戎,雖也是擔任文職教育工作,仍須隨著軍隊不斷遷移。
抗戰勝利後,雖然回到北平擔任教職及政府行政工作等,不久,又奉令到台灣辦理《國語日報》,擔任創報時期的副社長,以致有如《大江大海》和《巨流河》似的大時代流徙歷程。王正方記憶力驚人,許多小時候的事情竟然都記得,寫出這本兒時回憶錄的首部曲,當然令人敬佩了。
生活風情也在其中
王正方的文筆,以嘻笑怒罵皆有神韻而聞名,雖是回憶錄,卻一點枯燥感都沒有,反而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他又因父親從公,母親即使隨夫搬遷各地,也多參與當地的教育工作,故王正方學業雖偶有短期中輟,卻沒失學過,父母親的工作,反而令他到處有交友及見多識廣的機會。
這本書以寫王正方幼年時家族的故事,以及他與父母、哥哥親子、手足互動的溫馨家庭生活,和許多童年朋友的友情或師長的言行等,雖然這只是一本個人回憶錄,但筆者覺得許多抗戰時期的基層民眾生活狀況和各地民俗風情也被帶進書裡頭了,這就是庶民歷史。
王正方在正文之後添加兩篇後記和三篇回顧式的附錄,更增加故事和人物的生動。父親來台灣辦了《國語日報》、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協助師院(後來的師大)設立國語專修班,培育如林良等語文作家,奠定國語文在台灣的發展和普及,現在七十幾歲以下的民眾,每個人都會講國語,小時候也幾乎都是看《國語日報》長大的。
且讓我們繼續看他後來寫的《調笑如昔一少年》、《志在四方一男兒》以及正在進行中有關親身經歷過的保釣運動的故事,組合成回憶錄的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