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黃埔軍校建軍一百周年,海峽兩岸同時展開慶祝活動。賴清德總統也到陸軍官校校閱並演說。賴總統完整回顧了黃埔百年校史,包括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等大陸時期的戰役,提出「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就在哪裡」,意即黃埔精神與中華民國同在的當代意義。
毫無疑問的,黃埔精神與中華民國建軍的歷史緊緊結合。而中國大陸的黃埔百年紀念活動卻也呼應了當初黃埔軍校的成立,乃是孫中山在「聯俄容共」的政策下,由俄國派代表協助,出經費、運送大批武器彈藥所建起的。因此,黃埔軍校的初期幹部與學員中,不乏中共黨員。其後在一九二七年國共分裂後,國共勢成水火,歷史自此出現大轉折。
這一段歷史正是黃埔百年紀念活動中,有意避去的話題。另一項賴清德總統未曾提及,是做為創校校長的蔣介石在紀念中缺席了。事實上,蔣介石在創校之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規畫課程,為了強化體能訓練,加入了各種集體衝鋒、攀爬翻越、徒手格鬥等技能,這和當時的俄國顧問一直想強化政治課程的目標並不一致,且他縮短了訓練時程,由一年半縮減為六個月,即是為了依靠軍人進行北伐作戰,以前線實地作戰,取代戰爭訓練的課程。這也導致了後來被俄國軍事顧問批評的:黃埔的軍官雖勇敢強悍,卻缺少總體戰略規畫能力。
若是回到黃埔創校初期,那種困窘的情境:學生有一百五十幾人,卻只有三十幾支步槍,連訓練的設備都沒有,而好不容易俄國運來了槍枝彈藥,學生若能早日派上戰場,國民革命始有再起的希望,就可以理解蔣介石的用心。
這一次的黃埔百年紀念活動中,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所策畫的歷史回顧展中,曾發布了收藏於俄國多年,如今始首度披露的紀錄片,那是黃埔初創時期由俄國人所拍攝,很有可能是為了帶回俄國向史達林報告用的。因黃埔建軍的援助計畫是史達林親自拍板定案的,故而得以保留至今。在泛黃的舊影片裡,黃埔軍校的學生,在一片黃土地上踢正步,雖然軍服樸素,但精神昂揚。想像著國民革命、北伐、軍閥內戰、抗戰,乃至於改變歷史的一切戰役,都從這最原初的泥土地上開始,確實令人感動。
回顧黃埔百年歷史,我們不得不感念孫中山先生在風雨飄搖,國民政府力量薄弱的軍閥混戰的時代,聯俄容共,創建軍校,開啟新局,而蔣介石能承擔軍校校長的任務,在荒土地建立保國衛民的軍隊,在大混戰的時代,突圍而出,成就大業。這確是黃埔的榮光。
可惜的是,黃埔百年紀念中,賴清德一句都不提黃埔創校的校長蔣介石。而民進黨仍執意要將蔣介石定位為威權象徵,必欲去之而後快。演說中談著「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就在哪裡」的賴總統,是否有想到把黃埔的創校校長摒除於歷史之外,要如何對得起中華民國?
軍人需要軍魂,軍魂需要思想與信念,沒有信念,軍人將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若是去掉了百年黃埔軍魂,去掉中華民國做為效忠對象,則所謂國軍將只是一支領薪水的傭兵,傭兵有何忠誠可言?而在兩岸情勢日益緊張的時刻,國軍的忠誠是何等的重要啊!
黃埔百年,這問題深值當政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