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倚山望海的市定古蹟 基隆燈塔

文/丹青 |2024.06.19
689觀看次
字級
基隆燈塔是基隆最老且仍具有引航功能的燈塔。圖/丹青

文/丹青

現今去基隆,流行「半日雙塔」的玩法。所謂雙塔,是指「基隆塔」及「基隆燈塔」,這兩處位於市區和港區附近,交通方便,半日即可參觀完畢,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基隆港區和大海。

基隆塔是新建的,基隆燈塔則是有一百二十四年歷史的市定古蹟,是基隆最老的燈塔,於今年三月正式對民眾開放,也是全台第二十二座開放參觀的燈塔。基隆一共有四座燈塔,分別是:球子山燈塔、基隆燈塔、基隆島燈塔、彭佳嶼燈塔,其中球子山燈塔和基隆燈塔在本島上,基隆島燈塔位在基隆嶼,彭佳嶼燈塔則位在彭佳嶼島上。而球子山燈塔現已無點燈,故基隆燈塔是基隆唯一位於本島,且能指引船隻入港或指示方位的燈塔。

基隆燈塔起建於西元一八九九年,即日本明治三十二年,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竣工,四月一日點燈啟用。日人在基隆西岸的萬人堆岬角上(之所以叫「萬人堆」,是因仙洞巖以北的海岸上有無數奇形怪狀的礁石,猶如萬人立於海中沐浴,也稱之為「羅漢岩」。此處現已成為基隆港西岸的三十號碼頭,不復見此景)興建這座燈塔,是當時台灣第一座磚造燈塔。基隆燈塔的功能,除了以燈光照引船隻安全進出基隆港外,也因應基隆之惡劣天氣,裝設霧砲引航,並有觀測風向、溫度和氣候變化之測候所功能。

彼時,基隆燈塔是英國式磚砌圓塔,共三層樓,燈塔門口側邊有辦公室、發電機室及燈器倉庫等。燈塔的光,從原始的煤油燈,到一九一三年換成乙炔燈,又在一九三二年電氣化,其獨特處在於每七秒有兩次閃白光,讓海上的船員在最黑暗的夜晚都能辨認它。二戰期間,日人在燈塔後方設置防空洞以躲避空襲,至今仍保留著。

戰後,國民黨政府遷台,基隆燈塔曾短暫做為海軍瞭望室,後再移轉給海關總稅務司署,結束氣候預測的任務。一九六二年,基隆燈塔進行磚牆鋼筋混擬土及部分辦公室的改建工程,燈塔也變成目前所見的圓錐形塔身。二○一三年,基隆燈塔移交給交通部航港局管轄,園區古蹟現存有燈塔本體、集水設施、三棟屋舍(行政辦公室、機房、浴廁和住宿空間),彼此依靠橋梁連接。

二○二一年,基隆燈塔經過基隆市政府決議,指定為市定古蹟。航港局並配合推廣西岸觀光行程,將之設為觀望海景之景點,積極展開「市定古蹟基隆燈塔修復再利用工程」整建計畫,二○二三年底完工後,除增設公共廁所及休憩平台,另於園區入口處設置史蹟解說牌,並以一九○○年代的燈塔為基礎,輔以現存遺構舊照及空拍照,建構三D模型。基隆燈塔園區現今變成以白色為主的建築群,燈塔為高十一公尺的白色圓塔形建物,配合周遭藍天碧海,頗富希臘風味。

惟因塔內主燈室空間較為狹小,且室內燈器與設備仍有船舶助航的重要任務,目前暫不開放參觀。園方設計以AR互動體驗方式,讓遊客透過手機軟體就可看到燈塔主燈室的透視圖,還能體驗景觀平台、備勤室、地下貯水池及防空洞等四大特色設施。

遊客在園區內除可欣賞燈塔本身,亦可在觀景平台觀看基隆港西側各種橋式起重機忙碌工作的景觀,北邊基隆嶼的身影,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風光。體力較佳者,還可轉往數百公尺外的白米甕炮台參觀,這也是熱門的健走路線之一。基隆燈塔因此成為具有歷史意涵的景點,及登山郊遊的中繼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