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蘆葦蘆粟一對寶

文/朱振藩 |2024.06.17
19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蘆葦和蘆粟二者,外形相近,食法不同,但主要都生長在湖泊、沼澤、濕地和河流邊緣。前者植株較高,可達七、八米,甚至有丈餘;葉的形狀似竹,一入深秋,蘆花迎風搖曳,甚為壯觀。

蘆葦之根潔白滑嫩,具清香之氣,味微甘,用來煲水,可以代茶。乾的色黃味淡,能清肺胃之熱,利小便且化痰,中國華中地區,常充作涼茶用。清人秦榮觀《上海縣竹枝詞‧物產》載:「嫩白蘆根入良藥,味甘退熱性微涼,筍肥可作蔬充饌,青葉尖芽筆樣長。」並且註解:「春初生芽,古稱『蘆筍』,可作蔬食。又稱『蘆筆』,俗呼『蘆尖』。刈充牛食,力勝稻草。」但這裡所稱的蘆筍,和當下飯桌供食的不同,而且自古即食,嗜吃者不乏其人。

這款蘆葦嫩芽,詩聖杜甫食之,曾寫下「碧鮮春照箸,春飯兼苞蘆」的讚語,給予頗高評價。而此蘆筍一名「荻芽」,宋人蕭天山曾以「荻芽」為題,賦詩一首,云:「江客因貧識荻芽,一清塵退雜魚蝦。燒成味挾濠邊雨,掘得身離雁外沙。春饌且供行釜菜,秋江莫管釣船花。食根思到蕭騷葉,痛感邊聲咽戌笳。」可見這位仁兄,長期居住江邊,竟因生活窮苦,因而識得蘆筍,從而用此充飢,甚至可以解饞,當成釜中春饌。他亦胸懷壯志,蘆葉製樂器笳,向有「胡笳」之稱,鎮守邊疆使用。

又,清代的《燕台口號一百首》中有:「燕子來時筍味甘,竹林尋遍徑三三。那知一寸蘆芽嫩,也作禪家玉版參。」此詩所謂的「竹林尋遍三三徑」,乃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三三徑.序》,指出:「東園新開九徑,江梅、海棠、桃、李、菊、杏、紅梅、碧桃、芙蓉九種木,各植一徑,名曰『三三徑』。」惜乎這兒無竹,自然沒有竹筍,卻有蘆芽可代,足令禪家清供,享用另類滋味。

究其實,對蘆筍(芽)評價至高的,應是蘇東坡了。他在〈蘆芽贊〉云:「溶溶晴港漾春輝,蘆筍生時柳絮飛;還憶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這和〈惠崇畫〉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春意盎然,一片生機,並稱佳妙。

至於上海及其周邊地區,除了蘆芽之外,還會出產「蘆粟」,其莖近於甘蔗,去其外皮,即可嚼食,味甚甜,故名「甜蘆粟」。雖形似蘆葦,實則類高粱,抗旱抗澇,耐瘠耐鹼,易種植,成熟快,宅邊即可種植,崇明島尤其如此。

《上海縣竹枝詞.物產》亦記載之,云:「味如甘蔗老逾甜,分別根梢手揀拈,食幹更誰貪食粟,前場後圃種如簾。」並有注文寫道:「《府志》:『蘆粟,北人謂之蔗怵。老食其粟,南人只食幹。』」俗謂:『甘蔗根上甜,蘆粟梢上田。』汁甘,性微涼,兒童食之,不病暑。」由於「甘蔗老到頭,越老越鮮甜」,號稱「老來俏」,蘆粟則不然,近末梢較甜,撕去其外皮,味道挺不錯。

我十餘年前赴上海,在滴水湖畔的餐廳,嚐到了清炒蘆芽,爽嫩可口,別有風味。且赴巴城時,在陽澄湖公園外的餐館內,有幸連品兩根蘆粟,這比起在台灣啃的削皮甘蔗來,另有一番情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