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7)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4.06.14
450觀看次
字級
台北大稻埕天主堂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天主堂。 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於明朝後期進入中國傳教,獲得朝廷禮遇,明末清初期間活躍於中國高層,傳授基督教教義與西方的技術和藝術。由於對中國人祭祖儀式採取寬容的態度,傳教未遇太多阻力,然而卻遭到其他教會的批評。 教宗克勉十一世聽信道明會和方濟會的說法,認為中國儒家的祭孔祭祖違反天主教教義,把中國人祭祖追遠、敬老扶弱之傳統價值,等同於偶像魔鬼崇拜,結果引發清廷反制,嚴格限制傳教士活動,甚至將其驅逐。直到兩百多年後,羅馬教廷終於接受中國人的祭祖祭孔不是偶像崇拜。1939年,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至於台灣,清代五口通商後,天主教和基督教均至中國傳教,包括屬於福建省的台灣。道明會來到台北傳教,1889年在大稻埕建立照片中這第一座教堂,後來經過多次的增建,這應是大稻埕天主堂建成十年後的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赤崁樓明清兩代的基座 1931年,台南赤崁樓明清兩代的基座。赤崁樓最早是荷蘭人興建的普羅民遮城,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後,將普羅民遮城改為承天府衙門,清代赤崁樓作為火藥庫,建築逐漸衰敗。直到同治年間,始興建大士殿、蓬壺書院、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大體接近今日面貌。日本殖民時代,最早將赤崁樓作為陸軍醫院,到了1935年開始重修。這張照片是重修之前赤崁樓基座毀壞的狀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瑠公圳景尾新橋 1908年,瑠公圳景尾新橋。這一年日本殖民政府重修景尾橋,更新木料,強固橋基和橋墩,成為景尾新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增建的熱蘭遮城遺址 1930年,增建的台南熱蘭遮城遺址。十七世紀荷蘭人的建築,歷經明清兩代,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曾拍攝它的面貌,當時只剩下殘壁斷垣。日本時代重建熱蘭遮城,並沒有恢復最早的模樣,也沒有保留殘破遺蹟,而是在上方添加了新的建築。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熱蘭遮城殘壁 1931年,台南安平熱蘭遮城殘壁。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在此處興建熱蘭遮城堡,發展荷蘭殖民城市,作為其遠東殖民勢力由巴達維亞向北延伸的據點。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率二萬五千精兵由廈門渡海攻下荷蘭人的基地,改此地為安平鎮,明鄭亡後,大清興起,開啟了台南作為台灣首府兩百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風霜,原本的熱蘭遮城此時已成斷壁殘垣,徒留興亡之嘆。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增建的熱蘭遮城遺址

1930年,增建的台南熱蘭遮城遺址。十七世紀荷蘭人的建築,歷經明清兩代,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曾拍攝它的面貌,當時只剩下殘壁斷垣。日本時代重建熱蘭遮城,並沒有恢復最早的模樣,也沒有保留殘破遺蹟,而是在上方添加了新的建築。



台北大稻埕天主堂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天主堂。

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於明朝後期進入中國傳教,獲得朝廷禮遇,明末清初期間活躍於中國高層,傳授基督教教義與西方的技術和藝術。由於對中國人祭祖儀式採取寬容的態度,傳教未遇太多阻力,然而卻遭到其他教會的批評。

教宗克勉十一世聽信道明會和方濟會的說法,認為中國儒家的祭孔祭祖違反天主教教義,把中國人祭祖追遠、敬老扶弱之傳統價值,等同於偶像魔鬼崇拜,結果引發清廷反制,嚴格限制傳教士活動,甚至將其驅逐。直到兩百多年後,羅馬教廷終於接受中國人的祭祖祭孔不是偶像崇拜。1939年,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至於台灣,清代五口通商後,天主教和基督教均至中國傳教,包括屬於福建省的台灣。道明會來到台北傳教,1889年在大稻埕建立照片中這第一座教堂,後來經過多次的增建,這應是大稻埕天主堂建成十年後的原貌。



熱蘭遮城殘壁

1931年,台南安平熱蘭遮城殘壁。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在此處興建熱蘭遮城堡,發展荷蘭殖民城市,作為其遠東殖民勢力由巴達維亞向北延伸的據點。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率二萬五千精兵由廈門渡海攻下荷蘭人的基地,改此地為安平鎮,明鄭亡後,大清興起,開啟了台南作為台灣首府兩百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風霜,原本的熱蘭遮城此時已成斷壁殘垣,徒留興亡之嘆。



台南赤崁樓明清兩代的基座

1931年,台南赤崁樓明清兩代的基座。赤崁樓最早是荷蘭人興建的普羅民遮城,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後,將普羅民遮城改為承天府衙門,清代赤崁樓作為火藥庫,建築逐漸衰敗。直到同治年間,始興建大士殿、蓬壺書院、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大體接近今日面貌。日本殖民時代,最早將赤崁樓作為陸軍醫院,到了1935年開始重修。這張照片是重修之前赤崁樓基座毀壞的狀態。



瑠公圳景尾新橋

1908年,瑠公圳景尾新橋。這一年日本殖民政府重修景尾橋,更新木料,強固橋基和橋墩,成為景尾新橋。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