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詠澧
中國長江流域「四大禪林」(註)之首的成都文殊院位於四川成都市青羊區,坐地鐵一號線即可抵達,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寺、朝拜禮佛、修習禪宗於一處的佛教聖地。
文殊院佔地二十餘萬平方公尺,現存建築是典型的川西平原風格,全為木造結構。中軸線上的建築物依次為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文殊閣及六重正殿,氣勢磅礡,巍峨壯觀,兩側有鐘樓、鼓樓、圓通殿、玉佛殿、祖師殿、客堂、齋堂和禪堂,形成別具風格的古殿宇群。
建物的窗花門飾精鏤細工,均為古建築中難得的上乘之作。殿中大部分佛像皆為嘉慶道光年間全銅鑄造,工藝精緻,古樸典雅。院內廣植銀杏、香樟、玉蘭、梅花近千株,環境清靜幽雅。
文殊院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7),初名信相寺,歷經唐、五代、宋、元、明,代有興廢,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一年,文殊院開山祖師慈篤海月禪師結茅棚於信相寺遺址,苦行靜修,康熙三十年某夜,得文殊菩薩現瑞,官紳軍民仰慕其德行,共同供養興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慈篤禪師正式住持信相寺,易名為文殊院;康熙皇帝御書「空林」二字,今墨寶仍存留於院內,因此又名空林堂。
文殊院因為藏經樓供奉有佛陀舍利和玄奘頂骨舍利(又稱空林二聖),故一直是佛弟子們朝拜的聖地,也是成都香火最旺的寺廟。
自清朝慈篤禪師開山至今,文殊院已傳十八代,今日以「踐行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為核心理念,堅持「大眾化,生活化,通俗化」推動人間佛教,與佛光山星雲大師在全世界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不謀而合,對於自台灣前往參訪的我們增加了一份親切感。
註:長江流域的四大禪林,指上游的文殊院、寶光寺,下游的金山寺、高旻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