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啟慧 毫釐之間鐫刻大千世界 文/記者陳雨 |2024.05.19 語音朗讀 4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新華社潘啟慧的微刻作品具藝術欣賞價值。圖/新華社潘啟慧調整顯微鏡準備創作微刻作品。圖/新華社潘啟慧的微刻作品〈琵琶行〉。圖/新華社透過放大鏡觀察到的微刻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雨潘啟慧說:「微刻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必須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這件事做到極致。」一把刻刀,一塊石料,一分鐘不到,刀尖觸碰處,幾行小字躍然石上。璧山微刻工藝的傳承人潘啟慧正在刻他的新作品。「在微刻的世界裡已經四十餘年了,但還是和最初接觸這行時一樣熱愛。」潘啟慧說。璧山微刻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高難度綜合藝術,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選材講究莊重、典雅、名貴,產品製作難度高,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我喜歡微刻,它體現了中華文化中『斂』字的含義──你如果匆匆路過,那微雕在你眼中可能就如同路邊石子一般平凡無奇;但若拿在手中細細觀賞,便能發現毫釐之間的大千世界。」潘啟慧說。為了創作而戒酒璧山微刻工藝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使之既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氣質,也散發出中外文化交融的氣息。「進行微刻創作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要穩,尤其在頭髮這樣極易折斷的材料上進行雕刻時。」潘啟慧說,練微刻前,他的酒量不錯;但當他發現飲酒後微刻時手會不聽使喚,索性就把酒戒了。「微刻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一粒灰塵,一聲咳嗽都有可能破壞藝術的整體感與完成度。筆勁兒一分一毫都差不得。」潘啟慧可以在每平方公分的面積內刻兩萬字,金絲上的〈琵琶行〉是他最滿意的作品。「這裡的四根金絲琴弦,每一根都刻著一百五十八個繁體字。每根琴弦長不及三釐米(公分),粗只有零點一毫米(公釐),平均在一毫米的面積中刻六個字。」潘啟慧說,金絲上的《琵琶行》創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同時必須保障字的兩邊緊挨對準,難度非常大。金絲非常脆弱,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都要重新做。「前前後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廢掉了幾十根金絲」。體育老師變大師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各種精緻的小玩意兒……潘啟慧的工作室初看與一般喜好收藏的書畫藝術家沒有太大差別,但細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布置成了一個「微刻博物館」。微刻必須藉助放大鏡乃至顯微鏡才能欣賞到它的獨特魅力。「別人買了我的東西,我就配送一個放大鏡。幾十年下來,放大鏡都送了兩千多個了。」潘啟慧說。年輕時的潘啟慧當過體育老師,也在工廠裡當過俱樂部的組織員,會唱歌、跳舞,在當時也算單位裡的「活躍分子」。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他會成為一名安安靜靜的微刻大師。因為從小就喜歡繪畫與書法,潘啟慧參加工作後也經常在業餘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與微雕結緣是在單位組織的一次內部展覽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潘啟慧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單純的繪畫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想涉足更具挑戰性的創作」。從此,潘啟慧就開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學習雕刻。那時,不管白天還是夜晚,他經常是刻刀和牙刷不離身。原本計畫六十五歲就不再創作的潘啟慧,現在已經七十五歲了。他說,等他的手拿不穩刻刀了,就退休。「微刻創作,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微刻之美做到極致。」 前一篇文章 閆森林 心靜神安才有上乘作品 下一篇文章 藝術家左文俊 人生就像一幅畫 熱門新聞 01印尼佛教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 簽MOU2025.11.1202多倫多佛光山 獲頒建築文化遺產獎2025.11.1203修行入廚慈悲入味 台韓寺剎飲食交流2025.11.1204【快樂塗鴉簿】夢幻鳥2025.11.1205【練瑜伽品生活】橋式 簡單動作不簡單2025.11.120695歲巴菲特發告別信:將歸於沉寂2025.11.120718年首訪陸 西班牙國王今晤習近平2025.11.1208佛光會參與COP30 推廣環保與心保2025.11.13093國寶畫故宮南院合體 僅限42天 2025.11.1210法華禪寺皈依典禮 佛子開啟修行旅程2025.11.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天文學家】鄧李才 找到世界級天文台址【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苗繡傳承人】龍祿穎 針功夫 繡出錦繡天地【湘繡傳承人】江再紅 新創意 弘揚工匠精神【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