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亮光的起點》 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的故事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4.04.21
102觀看次
字級
《亮光的起點》 圖/印刻出版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作者鄧慧恩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學術論著《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這本小說《亮光的起點》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



60年前初中一年級,我們的課程裡有一科目「博物學」,其實是延續日治時代的名稱,三年後的高一,這個科目改名「生物學」,「博物」一詞除了用在「博物館」外,較少在學術名稱上出現。

初一時讀「博物學」,課本裡並沒有提及台灣第一位本省籍的博物學家是王雨卿,此後也沒聽過或讀到「王雨卿」這個名字,直到最近讀了鄧慧恩寫的《亮光的起點》,才知道日治時期,有這麼一個為動植礦物而努力研究的人。

文采燦然考據實在

鄧慧恩專門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面對世界和外來思想浪潮的學者,其碩、博士論文都是如此。她在研究範圍內的動物學術論文裡,偶爾看到王雨卿這名字,並發現他詳細記錄蝙蝠的拉丁學名、台語拼音,還註上世界語(Esperanto)的名稱。

她開始好奇這個人為何如此細心且詳盡行事。隨著寫論文知識的累積,從各種中、日文書刊中,她收集到片片斷斷的王雨卿資料也就愈來愈多。她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零碎的資料,統整為創作的實踐,能將這位貧窮人出身的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王雨卿的身世,化為歷史小說,於是,才有這本《亮光的起點》的寫作。由於鄧慧恩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作家,文采燦然,考據實在,加上她豐富的日治時期歷史知識,《亮光的起點》一寫完,即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也使王雨卿讓更多國人所知了。

日治時代真實縮影

《亮光的起點》主軸雖然是講王雨卿如何從小學(當時的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南師範學校當工友,靠著自身的勤奮、好學精神,得到日籍老師牧茂市郎的賞識,拉拔他成為學校博物科的助手。他不以此為滿足,繼續努力學習,也跟著牧老師做標本、殷勤出去野外蒐集動、植物材料,回家後並自修、研讀各種相關書報雜誌,後來不僅取得等同中學畢業的學歷,也赴日本考取文部省生理衛生科、及動物科中等教員的資格。

他到32歲(1938年)病逝之前,曾在台南師範學校教書、當顧問,也在台南長老教會中學及女學校兼任教員,並於台、日及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推廣台灣的博物學知識。

但這只是主線,他與日籍麻豆街議員的女兒佐伯操的一段當時不被容許的跨國婚姻,穿插書中,鄧慧恩寫得浪漫又幽微,讓人感動。

事實上,這本書簡直是日治時代學術、文化和社會呈現的縮影,她以寬闊的視野,探討到當時的科學、教育、藝術、民俗、社會、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狀況,主題還涵蓋到新劇(文士劇)、世界語、慈善事業、盲人教育、廟宇彩繪、籌設台陽中學等主要人物的推動者,若以電影來比喻,等於是演員卡司大堅強,主角除王雨卿外,還有很多配角,當時知名的台、日學者、藝文界及社會鄉紳等名字和事蹟,都曾出現於書中。

這本書的目錄也頗具巧思,每個章節都以二字詞合成的四個字,前兩字代表王雨卿生命流轉的順序,如「成長」、「抽芽」、「病葉」、「櫻花」〈表示凋零〉後兩字則是他研究的動物名稱,如蝸牛、蝴蝶、鳴蟬、歸燕等等,配合各章情節呈現,都有含意。

總之,這是一本以真實故事改編的歷史小說,好看又浪漫,且兼具知識和文化意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