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復
彭立忠老師是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副教授。他從小身體較瘦弱,想避免遭人欺負,嚮往成為一位武林俠客,擁有一身好本領來行俠仗義。當他首度擁有一副自己克難製作的雙節棍,那一天卻是心中的偶像李小龍突然辭世的忌日。當時年紀輕,不懂得這種情況可被稱作「悲欣交集」,但往後的歲月裡,他會愈來愈明白弘一大師為何會題寫這四個字來作為臨終的感悟。
立忠老師曾莽撞去見自己同學的師父,好奇詢問太極拳這種慢吞吞的把式能否應付空手道?這位老師父約莫七十餘歲,他平靜回答:「你試試看。」不知天高地厚的立忠老師就對老師父說:「我要用腳踢你的右邊太陽穴。」語畢,就扭腰抬腿一記迴旋踢上去,不料老師父不疾不徐,右手輕輕架住他的左腳,然後用左手輕輕接觸其胸口,這不像是擊打的按掌,讓他胸口一悶,呼吸當下不順。
立忠老師自知落敗,立刻向老師父請罪,老師父微笑說:「看在你還懂得敬老的份上,沒讓你騰飛滾出去。」別人或許看不出發生何事,立忠老師自己知道輕重,躲到僻靜的角落慢慢調息,半小時後才恢復順暢,從此他益發覺得中國功夫深不可測。
但該跟誰學習呢?大學畢業後,他開始服兵役,遇到一位職業軍官是太極拳宗師熊養和先生的門下,兩人同事一年後,他才開始教自己太極拳。
當立忠老師初練完整套拳架就要退伍了,這時候同事指引他日後若是有緣,可向某幾位熊老師的傳人求教太極拳。這樣一番話,就讓他尋尋覓覓約三十年,方才與自己現在的師父相識,算來師父是熊養和先生的再傳弟子,而立忠老師向他拜師學藝,一晃過了十年,在漫長的習練過程中,益發覺得中國功夫的深奧不只在於防身與技擊,更在於修練與做人。
有道是:「不是徒弟找師父,而是師父找徒弟。」立忠老師後來能被老師收於門下,還是群體習練一年後才被師父首肯收徒,因為師父覺得習練武術若是人品有虧,豈不是危害社會?中國武術講究「止戈為武」,和平才是習武者所追求的境界。太極拳的拳經與拳論講究的不是「大力換小力」,更不是以力服人,而是要求鬆化沾黏,運用技巧與勁道將對手的力量引偏,然後順水推舟的回擊。
因此,「四兩化千斤」是每位熱愛太極拳的人都津津樂道的事。他的師父經常告誡大家:「不要只想去打別人,要學會挨打,從挨打中學會聽勁與懂勁」,然後才會練出『化勁』。」立忠老師進而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國家間要避免因侵略別人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沒有贏家,只是不同程度的輸家,有些學者主張「修昔底德陷阱」,認為霸權興替必然不免一戰,立忠老師卻常會想如何「化勁」。
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譴責戰爭的殘酷與不義,所謂「春秋無義戰」。太極拳重點在神意氣連綿貫串,不重拙力與蠻力,真正得道的修練者,只要起心動念就能將對手駕馭於股掌中。一般人可能難以相信平凡人也能修練出功夫來,立忠老師因為實際接觸過幾位有道的師父,對此深信不疑。他說自己師父一再敦促大家要真修實練,練功就如同讀書,學得愈多方知自己懂得愈少。(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