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快樂修行 4-1

文/星雲大師 |2024.03.19
808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總本山風光一隅。圖/如地

文/星雲大師

《新原人季刊》楊枝梅社長專訪

時間:1997年12月12日

地點:佛光山



楊枝梅社長(以下簡稱「社長」):在台灣,甚至海內外各地,佛光山的僧侶們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活潑、精進且富有朝氣的,不知大師是運用何種特別創新的教導方式?

慈悲攝受 給人歡喜

大師:沒有想要創意,也沒有想要什麼創新,沒有這許多念頭。假如有念頭,就是我現在要講話了,怎麼讓人聽得懂?我現在要做事情了,怎麼讓人接受?我現在要和他在一起,怎麼讓他歡喜?

一切如來說教都是為了度眾生,像我們僧侶,從小在佛門受的訓練,也都不太講究表揚個人,只想到:「他需要什麼東西,我要給予滿足。」這麼一個念頭而已。

我們修行是要歡喜的,不是要痛苦的,我們提倡快樂修行、歡喜修行。像煮飯、燒菜要歡喜,掃地、倒茶要歡喜,一切都要從歡喜心而來。有一次,政府官員為了宗教調查而來到這裡,他們說:「這裡的出家人,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我問:「什麼地方不一樣?」一時間他想不出來。

後來想起來了,就說:「臉上有表情!」因為別的地方笑也不敢,說也不敢,就是不敢表達,但是我們這裡不會這樣,我看到沒有表情、不說話的徒眾都不歡喜,我鼓勵他們跟我據理力爭,跟我說理由,我會很歡喜。有的人就說:「你徒弟不輕不重的。」但我很欣賞。總之,不要用權威來壓制人,大家都是互相感動、互相尊敬的;有時力的攝受,但是有時慈悲的攝受更為重要。



社長:「給予滿足」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啊!大師有四句法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而實際去做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能真正成就,讓大家歡喜。



大師:講很簡單,做了卻有很大的利益。你們出版的表現,也是為了理念,很不簡單。而且已經好多年了吧?(社長:十年。)十年了,不容易!我也在注意你們。過去也曾想和你們見面、拜訪、聯繫,只是自從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我到處都像蜻蜓點水一樣,不著痕跡,到處雲遊。所有現在所做,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句話「因緣」在引導我們往前走,一切隨緣。

四眾共有 平等包容

社長:四十年來,大師在弘法的路上,大小講座不下數千次,敢問大師在大小講座中,對哪一場的印象最深刻?是否舉例說明?



大師:都差不多啦!沒有特殊。因為在我心中沒有大或小,只要是一個人,我都會很用心地想要給他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所以,每一場都很重要,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人家一趟交通,來回那麼遠,花多少時間、力量才能來聽講座,這又不是什麼必需品,不是什麼娛樂,我總要讓他帶幾句話回去,帶一種感受回去。

就像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講座,每條走道都坐滿了人,本來按規定是不可以的,因為他們知道佛教徒很守秩序,就沒有嚴格要求。走道雖然坐得滿滿的,卻沒有一個人走動,這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無形中我們也提升了社會的文化,很讓人安慰。所以,我們要以感謝的心更加努力,儘量把我所擁有的給你;你給予我,我也要給予你,「互相」的想法、感受很好。



社長:大師所開創的佛光道場遍及海內外,這樣一個偉大無邊的僧團領域,在未來的世紀定能威光顯赫,不知大師認為現在所培養的僧團人才,是否能夠讓這麼龐大遍及寰宇的僧團永續、法輪常轉?此之規畫是否已盡完善?



大師:現在我們的事業道場,是四眾共有,不完全是出家眾,還需要一些在家弟子加入。目前,我們的組織是一個佛光山和一個佛光會,佛光山是以僧團為主,信眾為輔;佛光會是以在家信眾為主,僧團為輔。這意思有如鳥之雙翼、人之二臂。

目前佛光山在世界所有的道場,住持是出家眾,當家可以是在家眾,就是管總務、財務、事務,像大學校長、中學校長、老師,乃至《普門雜誌》的編輯,也是佛光會的服務範圍。佛光會是在家眾主導,他們做督導、會長……從事各種運作,而出家眾則在幕後做他們的輔導,幫助他們策畫推動。這是我平衡的理念。

過去佛教裡,都是以男眾為主導,女眾沒有地位,但是在佛光山,我們特別發揚女性的發展,像《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都是由女眾編輯。我的意思是,過去女眾都只是求佛、拜佛,做服務性的義工,但現在不是,要給他教育,讓他有文教精神、性靈上的發展。

這一路走來不是很容易,經過幾十年,現在佛門裡,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因為佛教需要人才。像本山女眾,有的從國外留學回來了,有的留學還沒有回來,目前碩博士已將近一百人,希望再給我五年、十年,人才才能成長,不是想有一下就有的。

所以,看佛光山不要只看我一個人,要看大家;看佛光山不要只有看建築,就如你們所說的,要看裡面的東西;看佛光山不要只看活動,要看靜態的一面,我們的心很誠懇;看佛光山不要只看到設備,那不過是因應社會需要而有的,我們睡榻榻米、睡木板床,這是我們的生活,但不能要求整個社會大眾,都要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樣。

我個人如何生活,是我對自己的約束,但我給予社會的,是像極樂淨土的富貴榮華。

所以,對於佛門的各種層次,我們分得比較清楚,不像過去,我苦修,你也要跟我苦修;我念佛,你也要跟我念佛;我參禪,你也要跟我參禪,你跟我不能不一樣。但現在不會這樣,我們統統包容。(待續)



(轉載自《新原人季刊》第23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