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講求真正平等的宗教,在佛陀眼中,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但人與人平等,所有生命也都是平等的。圖/光炎 AI生成
文/星雲大師
3.智慧導眾
孛看到國王身邊那些外道得意的樣子,感到十分憂心:
「王啊!您要多親近善士,遠離小人,不要聽信讒言,那會傷害您的國家與人民。」
「該如何分別呢?」
「要靠智慧來判斷才行。」
世間上有許多是非善惡、好壞對錯,但評斷的標準卻只能依靠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愚痴,內心缺乏是非道德,黑白不分。領導人如果沒有智慧,他的領導將會錯誤百出,就像一個人走路卻不看路,很有可能跌入坑洞中,渾身是傷,甚至有喪命之危。
如何增長智慧呢?必須要博學多聞、親近智者,接受他們指導,就像《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習身旁每個人的優點,增廣見聞;要勤習佛法,開發心中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要發心服務,從奉獻中啟發智慧;不可固執己見,要從善如流,接納他人的意見,才能擴大思想與格局。
《佛說孛經》裡的藍達王,因為無法明辨是非,沉溺在外道的美言中不可自拔,而做出傷害人民的政策;晉惠帝司馬衷的「何不食肉糜」,也是深受無明愚痴所害,說出沒有智慧的話語,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貽笑千年。所以說,好的領導人,要能具備明是非、知對錯的智慧,才會讓人民尊敬愛戴。
4.育才用眾
孛決定離開,他嘆了口氣,無奈地說:
「王!您需要賢士來協助您才行。」
「人才要從何而來呢?」
「您要廣徵天下賢士,或是提拔大臣中那些有德有能的人,讓他們可以為國家所用,盡心盡力輔佐您,不要整日和外道們在一起。」
所謂「求才若渴」,如何發掘人才、提拔人才、用人唯賢,讓團隊更加強大,是每個領導人必須正視的問題。團隊想要日新益新,人事就得適度地新陳代謝,不能老是同一個人當家做主,久木易腐,要不斷培養人才、提拔後學,找到適才適任的接班人。如此一來,不僅團隊能夠提升,也讓人覺得未來是有希望的,願意奉獻服務。
像無量的大菩薩、阿羅漢,甚至是十大弟子,他們追隨佛陀學習,佛陀都能讓他們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三國時期,劉備慧眼識英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也不負眾望,輔佐劉備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北宋的歐陽修,不嫉妒人才,極力提拔後學,受到他提拔的有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等,都成了唐宋八大家,為中華文化帶來巨大的貢獻。肯得提拔後學,不僅展現心量與氣度,更能為國家帶來幫助,讓政治清明,可說是一舉雙得,自利利他。
5.平等待眾
「王啊!您有沒有發現,子民們相互對立、仇視,不能團結呢?」
「請告訴我,如何才能讓人民和平共處?」
「要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民,社會才會和諧無諍。」
世間上最珍貴的東西,就是「平等」。用平等來管理社會,去除差別對待,國家才能和平。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現象與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像現在國際間許多維護人權的組織、台灣推動兩性職業平等的單位,他們時常倡導男女平等、職業平等的重要,這要給予支持。甚至是種族之間、省籍之間的對立、排擠,也都要靠平等、尊重和包容來消弭,以和為貴。
但是,真正的平等,並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立足點的平等。平等,是立場互換、視人如己,尊重對方的尊嚴與權益。佛教就是講求真正平等的宗教,在佛陀眼中,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不但人與人平等,所有生命也都是平等的,要彼此尊重。因此,萬物的差別與複雜,都能因為平等,得到和諧的統一。
當初釋迦族的王子們,一一追隨佛陀出家,首陀羅奴隸出身的優波離,認為自己身分低賤,沒有資格出家。佛陀知道了以後告訴他「四姓出家,同為釋子」,誰都能成為佛弟子而證得真理。佛陀甚至優先為優波離剃度,讓他成為師兄,所謂「先進山門為師兄」,以先入叢林修道、受戒者稱師兄的主張樹立僧團制度,也藉此降伏王子們的驕慢心。
領導人應該怎樣做好平等的管理呢?必須從「觀念的改變」做起,改變男尊女卑、職業貴賤、省籍歧視等偏頗觀念,讓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同等的地位與對待,國家才會和諧、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