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華社
劉曉強工作室展出的玉雕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安、李嘉南、戴翹楚、范作言
走進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玉雕大師創意園的「玉神苑」工作室,五十一歲的劉曉強正在仔細地查看一塊新購置的玉料,「這塊玉料紋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雕刻成山水。」劉曉強介紹說。
工作室的精品展示館裡陳列著許多劉曉強的玉雕作品,有精雕細琢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有風趣幽默的人物,風格各異。
「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可成為鎮平玉雕的作品。」劉曉強說。
巧色、巧紋路、巧形
鎮平玉雕是流傳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主要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通過選料、設計、雕琢等十餘道工序,最終玉琢成器,實現玉質美與造型美的高度和諧。
獨山玉多色共存,形態各具,要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玉雕師們就要在色與形上下功夫。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劉曉強與團隊探索出了以「巧色、巧紋路、巧形」為核心的創作原則,結合玉料的天然色彩進行構思,把色彩的運用與寫實的手法結合起來,並在自然外形的基礎上以形造勢,因勢賦意,做到「一石一設計」。
二○二一年,劉曉強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玉雕(鎮平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業三十年來,他累計培養了一百多位玉雕師。
對於未來,劉曉強希望將鎮平玉雕技藝融合進文旅文創產業發展中。「傳統技藝不能『等靠要』,要趕上時代的浪潮,才會有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代代相傳。」劉曉強說。
倡導沉浸式體驗
河南省鎮平縣是「中國玉雕之鄉」。劉曉強說,自古以來,河南就有著完整而發達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們涵蓋了中原人民的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幾千年來,一代代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傳薪播火,承遞夢想,讓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和繁榮。他們的努力付出令人敬佩、值得傳頌。
「但是,由於傳統手工藝長期根植於民間,傳統性、個體性、單一性和手工製作性很強,缺乏時代氣息和融入當代生活的主動意識。」劉曉強說。
針對這些問題,尤其是在當下加快文旅、文創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大程度地發揮傳統手工藝的作用,劉曉強給出四個建議:一是加強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通過對現有傳統手工藝人才的提升培訓,讓傳統手工藝人轉化為文化創意人,讓學院設計人成為現代手工藝人;二是打造中原手工藝IP,積極倡導手工藝者樹立工匠精神、品牌意識,強化互聯網思惟,透過網路流量引入,打造諸多獨具特色的文化IP和網紅打卡地;三是創作現代生活美學產品,將非遺與現代時尚相融合,在堅守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實現手工藝品時尚化、生活化、美學化;四是創新文旅新業態,倡導沉浸式體驗,形成文旅消費新場景。
身兼鎮平縣寶玉石協會祕書長的劉曉強建議,鎮平玉雕產業的未來方向,要瞄準「藝術典藏品」和「時尚消費飾品」兩個方向發力。
劉曉強說:「在藝術典藏方面,應參照大師名作的模式;在製作方面,由大師親自設計、親自雕刻,並要求純手工技藝,主打的就是純手工非遺路線。這樣的產品因大師親做、產品稀缺、產品文化內涵豐富、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高,並且多為稀缺的孤品,所以產品的銷售應主要走藝術品拍賣等高端路線。」而對普通消費者,劉曉強則建議鎮平玉雕應該走「時尚消費飾品」模式。
「以鎮平玉雕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在文旅文創融合中求新求變,手工藝品才能讓廣大消費者『想買』、『敢買』、『真買』,從而帶動傳統手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劉曉強最後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