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華社
田琰與一線人員一起交流。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怡靜
田琰抓住人生路上的機遇、不怕基層一線的苦與累、不斷進行學習與創新,他說:「鋼鐵愈煉愈『精』,人也是愈練愈好。」
「有機會就要抓住,不等待,不觀望。」這是田琰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二○一二年從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工程與科學專業畢業後,面對山西建邦集團通才工貿有限公司伸出的橄欖枝,雖然背井離鄉,但機遇來之不易,河北石家莊人田琰還是選擇抓住它。
為企業攻克難題
從軋材廠的技術員到車間主任,再到集團副總經理,田琰勇於攻堅克難敢於創新,助力企業提質增效降本。
「一線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軋鋼,軋鋼現場是最熱的地方,鋼筋在冷床表面的溫度大概有七、八百度。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我們必須貼近觀察,有時下班後感覺臉都要脫一層皮。當時的一線工作環境粉塵油汙多,工作服穿一小段時間就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田琰說,一線工作雖然苦些,但這些實踐讓他很快對軋材工作有了全面認識。
田琰所在的軋材廠棒材生產線當時面臨諸多瓶頸問題:質量上,波浪彎曲、力學性能不穩定問題凸顯;產量上,月產量始終難以突破十萬噸大關,生產效率較低。
面對這些問題,田琰刻苦鑽研,認真向前輩們討教經驗,向其他先進企業學習,努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積極為企業攻克難題出謀畫策。
鼓勵工友自主創新
二○一四年初,田琰遠赴德國巴登鋼廠考察學習先進設備與技術,當年年底將設備與技術引進國內。設備安裝調試使用期間,他每天認真觀察,有時甚至連續幾天吃住在現場。「我現在有個睡眠小習慣,耳朵邊有鋼鐵通過軋輥的聲音時,反而睡得更香。」田琰笑著說。
在田琰與工友們的努力下,如今,鋼筋彎曲度有了明顯改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以及屈強比都達到400MPa級抗震鋼筋要求,取得了質量上的突破。
擔任車間主任期間,田琰強抓內部管理,嚴明工藝紀律,多舉措提升一線人員技能水平;他依舊深扎一線,指導和參與技術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車間實現增產增收,產線月產量能夠穩定在十萬噸以上。
田琰深知要想實現量變必須依靠技術突破。於是,他積極「走出去」,向兄弟企業學習,鼓勵工友們進行自主創新。
二○一七年,田琰主持進行了棒材線鋼坯脫頭軋製工藝的改造。此項改造全廠工藝、設備、電氣自動化各方人員齊上陣,反覆調試完善,最終實現軋製間隔時間縮短三秒。這短短的三秒,卻讓月產量提升了一萬二千噸以上。該項技術配合田琰主導的其他創新改造,使得棒材線最高月產突破十四萬噸,產線效率提高百分之四十以上。
二○二○年開始,田琰負責全公司的能源管理和生產組織工作。三年來,他駐紮現場,主持建設了一批省市級重點項目,助力企業提質、增效、降本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實現節能降碳生產。
抓住人生路上的機遇、不怕基層一線的苦與累、不斷進行學習與創新,是田琰一直奉行的人生信條。「鋼鐵愈煉愈『精』,人也是愈練愈好。」田琰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