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傘工人張順女在修剪傘邊。圖/新華社
戴根盛精心繪製傘面,讓紙傘具有觀賞性。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奕涵、朱雨諾、余剛
清晨,在位於江西省婺源縣一家甲路紙傘製作工廠裡,裱傘工人張順女正熟練地將裁好的皮紙黏上傘骨架,並將傘的邊緣修剪成圓弧狀。
隨著旅遊市場持續復甦,油紙傘的訂單量不斷增加。張順女告訴記者,她一天需要裱完至少六十把油紙傘。「訂傘的客戶愈來愈多,我們更忙碌,也更充實了。」
經歷72道手工製作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歷史逾八百年的甲路紙傘誕生於婺源縣甲路村,在江南地區遠近聞名。二○二一年,甲路紙傘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輕便的現代傘具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首選,傳統油紙傘日漸式微。
不忍家鄉的傳統製傘業就此沒落,從小就對傘面畫感興趣的戴根盛開始潛心學習製傘技藝,於一九九○年創辦甲路傘廠,恢復了傳統甲路紙傘的生產。「我是甲路人,這門傳統技藝,我一定要保護和傳承好。」他說。
「傳統油紙傘多為黑、紅等單色傘面,欣賞價值單一。我們在傘面上繪製花鳥、風景等圖案,讓油紙傘在實用之餘更具觀賞性。」戴根盛說,近年來,他積極探索旅遊工藝品的開發,將景區美景繪製於傘面之上,打造出的特色旅遊工藝傘在篁嶺、麗江、烏鎮等大陸各大旅遊地區暢銷。
鋸竹、裝柄、裱傘、繪畫、刷桐油……每一把油紙傘的誕生都要經歷至少七十二道純手工製作工序。「油紙傘製作工藝的精細程度是機器實現不了的。」戴根盛說。
提升傳承人的素養
近年來,戴根盛的公司油紙傘產量連年遞增,近三年平均年產值達人民幣四百萬元,解決村民就業一百五十餘人。產業帶動當地毛竹資源銷售和周邊村落配件加工產業發展。
「我現在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人民幣),收入比之前務農高了很多,還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張順女說,自己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甲路紙傘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婺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揭凌峰表示,近年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婺源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推動當地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工作,並為當地非遺發展搭建平台,以提升它們的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
「大多油紙傘傳承人文化程度不高,我們為此舉辦了各類培訓班,以提升他們的素養和能力。」揭凌峰說。
為了讓遊客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戴根盛專門打造了一個集展覽、研學於一體的甲路傘體驗館。在這裡,遊客可以自己動手畫傘面、繞傘圈,並現場觀摩老藝人製傘。「在高峰期,我們一天能接待五、六百名遊客,還有很多外國遊客專門過來體驗。」戴根盛說。
二○一五年,戴根盛帶著甲路紙傘亮相米蘭世博會。二○一七年,公司與義大利品牌合作開發新品油紙傘。目前,公司生產的甲路紙傘已經遠銷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