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水溝收集雨水,可減少淡水的使用量。圖/法新社
都市農業是21世紀永續發展的重要特徵。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都市農業很可能成為21世紀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這種農業模式為社區、城市帶來許多好處,包括提供新鮮農產品、減少運送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
專家指出,在後院、社區花園或城市農場種植食物,可縮短水果、蔬菜在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運輸的距離,也就是所謂的「食物里程」(food mile)。食物途經的里程數愈高,代表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成本,隨之而生的廢氣對自然的環境成本愈高,也不利人類的健康。
有鑒於此,愈來愈多學者主張設法減少食物里程,其中一項作法便是城市農場。然而,一些專家已提出質疑,都市農業是否真的如倡議者所言,對氣候極度友善?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環境與永續教授紐威爾(Joshua Newell)帶領研究團隊,與北美及歐洲地區5個國家、73個地點的個人種植者、社區花園義工及城市農場管理者合作,觀察城市農業的效益。
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下旬發表的報告指出,都市農業的環境效益,事實上並不如想像中的好。多數都市農業都是單一類型的高科技計畫,例如魚菜共生池、屋頂溫室或垂直農場;這些設施往往需消耗大量電力,這也表示,在這些高科技環境種植的食物會產生大量碳足跡。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出一些做法與建議,能夠有效地讓城市種植水果、蔬菜對氣候更友善:
首先,充分利用回收材料,包括食物廢棄物垃圾與水。研究人員指出,使用舊建築材料建造農場基礎設施,可減少使用新木材、水泥及玻璃等材料。
據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推算,升級改造建築材料而非使用新材料,可減少50%以上的排放量。
第2項做法是使用堆肥;研究團隊統計,城市農場使用的合成營養素,有95%可以堆肥取代。把廢棄的食物、食材製作堆肥,不僅可減少垃圾掩埋場的食物殘渣產生甲烷排放,也能減少合成肥料的用量,這些合成肥料通常以化石燃料製作。妥善運用堆肥,能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近40%。
第3點則是水資源管理,包括收集雨水或使用淋浴排水管或水槽中的水,減少水資源消耗。
第4項做法,則是採用傳統方法種植碳密集(carbon-intensive)作物,例如番茄。利用較原始的技術種植這類需消耗大量能源的作物,通常只需在都會區的大型溫室中種植;由於不須長途運送,將可有效減少碳足跡。
第5點是維持城市農場的持續運作,這樣一來就不需建造新的基礎設施,並繼續為社區提供其他好處。
紐威爾教授表示,城市農場可提供生態系統及社會效益,例如新鮮農產品、社區建設與教育,也為蜜蜂、其他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同時還可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影響。
未來幾年,城市農業的範圍可望持續擴大,除了提供糧食,也有機會成為氣候調適、保護環境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