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保羅.霍肯(Paul Hawken)是美國環保專家、作家、企業家與活動家,他成立美國第一家仰賴有機農業方法的天然食物公司「Erewhon」,還在公有土地信託、國家奧杜邦協會等非營利環保組織服務,也出版過多本探討環保的暢銷書;當大眾把氣候變遷當成敵人,霍肯卻認為:
「氣候只是地球生物性的表達,不是哪個地方哪個東西發生問題,大自然不會搞錯,只有我們才會犯錯。」
2
22歲時,來自肯亞的蘇珊.穆拉巴納(Susan Murabana)在天文學營隊「宇宙教育」當義工,讓她的人生從此改變;愛上太空的她,不僅前往澳洲攻讀天文學碩士,並在2014年返鄉創立「旅行望遠鏡」,讓肯亞偏鄉孩童都有機會一窺太空的奧妙。穆拉巴納表示:
「希望有一天,透過這項工作,我能引發連鎖反應,從而誕生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非洲女性。」
3
比利時導演、插畫家文森.巴爾(Vincent Bal)喜歡在繪畫時「偷懶」,他的影子學(Shadowology)創作,都得依靠物品的「影子」才能完成,例如刨刀變成音樂家的鋼琴、馬克杯變成大象的鼻子及身體等,可說把影子「玩」得出神入化。巴爾說:
「嘗試不同的事情,嘗試、失敗,然後再試一次。」
4
劉嵩擁有20年以上紀錄片製作與導演的經驗,他曾在國外工作數年,參與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HBO電影頻道等紀錄片的後製剪輯工作;他的紀錄片拍攝台灣重要景象及文化,以深入淺出方式訴說普世人文價值,去年獲頒國家文藝獎肯定。劉嵩分享:
「紀錄片教養了我,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5
出社會後,林家萍一直從事會計相關工作,想生兒育女的她,發覺職場對婚育女性不友善,決定轉換跑道去當公務員;備考期間,她一路遭逢挑戰,先是家人不支持,甚至戀情還告吹,背負壓力的她底氣卻十足,去年順利考上高考會計。林家萍表示:
「堅定自己的選擇並付出努力,不論結果都值得給自己熱烈的掌聲。」
6
工作30多年後,Jenny打算在一家科技公司附近開咖啡店,沒想到剛退休、頂下攤位,她就確診胃癌,那家科技公司也撤點;她轉而在阿嬤留下的老房子開店,清出5輛卡車的廢棄物,讓老屋蛻變為「等闆娘睡醒咖啡吧」,整修老屋雖然艱困,但Jenny表示:
「看著那棟房子那麼殘破,我就會覺得,我也是殘破的。我把你修好,也要把自己修理好。」
7
68歲時,日本家庭主婦Mononohazumi開始學習拍影片、並成立YouTube頻道,記錄自己一家的日常;儘管她平時得照顧97歲婆婆、中風倒下的丈夫,但她已懂得適時放鬆,讓生活過得簡單又愉快。如今71歲的Mononohazumi分享:
「開始做一件事之前,不一定會一切順利,但請務必要珍惜自己『想試試看』的心情。」
8
身為自閉症孩童母親的陳志芳,見證孩子因為早期療育,有顯著的進步後,決定回到家鄉中國大陸西寧市,創辦星光特殊兒童服務中心,為自閉症兒童提供早期康復訓練的場所,至今已累計收治300多名自閉症兒童,幫助他們融入社會。陳志芳表示:
「因為淋過雨,就想為他人撐把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