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快樂有60%來自基因遺傳和週遭環境,其餘則在於自己如何面對環境。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在忙碌的工作與家庭之間,是否讓你覺得快樂有時很難?根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快樂可以自我養成。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長期研究幸福與快樂的藝術,他曾提出,人的快樂有60%來自基因遺傳和週遭環境,其餘40%則來自於自己如何面對環境。由此可知,心態很重要,想知道幸福的奧祕,不妨先從專注於「自身」做起。
● 享受每個當下
大多數人都知道應該享受當下,卻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研究證實,即使只是聞聞玫瑰花香,也能提升內心的幸福感。因此,當你走出戶外,抬頭看看藍天白雲、路邊的花草樹木,用心感受週遭的一切,在那當下,就能發現身邊事物的美好。
● 有成長型思惟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在著作中提到,最快樂和最成功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惟」。比起 「封閉型思惟」的人,具有成長型思惟的人會把失敗當作是成功的養分,在挑戰中成長茁壯;反之,封閉型思惟的人則認為成功專屬於聰明或富有的人。而卡蘿長達20年的研究結果證實,成長型思惟的人活得更幸福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用心感受週遭一切,就能發現身邊事物的美好。圖/123RF
● 具恢復力心態
美國精神科醫生彼得‧克萊默(Peter Kramer)表示,沮喪的相反是「恢復力」(resilience),快樂的人在遇到挫折時,不會沮喪、消沉太久,因為他們的心態具有恢復力,能盡快打起精神、重振旗鼓,以正向積極的心態繼續往前進,更重要的是,他們欣然接受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與挑戰。
● 懷有夢想目標
人如果沒有夢想或目標,將學不會「往前看」,而是一直回首過去。所謂的夢想或目標,可以是學習新的技能或語言、環遊世界、維持健康、創業等,只要能夠成為生活中往前進的動力就可以了。有夢想或目標的人,能在遭遇困難或逆境時,依然抱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真正快樂的人明白,要達成夢想並非一朝一夕,是要有耐心並持之以恆,同時他們也享受追尋夢想的過程。
● 施比受更有福
真正快樂的人,會盡可能地給予別人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無論是捐錢做慈善救濟、當義工、主動發心教導弱勢孩童等,付出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一種損失,因為伴隨而來的是獲得心靈上的富足,這往往讓他們感到更快樂。相反地,他們很少向他人索取,認為愈有能力就愈應該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