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頑皮少年的蛻變與成長──談塞爾瑪‧拉格洛芙《尼爾斯的奇遇》

◎歐宗智 |2008.06.21
1054觀看次
字級



原書名《尼爾斯的奇遇》,國內有遠流出版社、台灣東方出版社的譯本,書名各不同。

終身未婚,曾是小學教師的拉格洛芙,採納休斯克威爾納的小學校長阿爾弗雷特‧達林的建議,以環遊瑞典一周的方式,將瑞典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動植物等介紹給瑞典學童。她花費無數心血來蒐集資料,親自從事田野調查,終於在一九○七年完成此書,沒想到這部童話竟使她名利雙收,為她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美譽,更於一九○九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尼爾斯的奇遇》是目前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拉格洛芙亦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女作家。

自我實現的童話英雄

教學經驗豐富的拉格洛芙,充分掌握兒童心理,選擇孩童易於接受的體裁,《尼爾斯的奇遇》書中,她安排尼爾斯離家的情節,滿足兒童心中對於流浪的想望;也讓變小了的尼爾斯,生活在動物世界裏,擁有與鳥獸溝通的能力,滿足兒童親近動物的渴望;而且又能體驗飛行的感受,對小讀者而言,這該是多麼強烈的吸引!不過,頑皮少年尼爾斯的蛻變與成長,才是《尼爾斯的奇遇》最重要的主題,由尼爾斯的啟程、啟蒙與回歸,可視為「成長儀式」的放大,蛻變與成長的尼爾斯乃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童話英雄。

漫遊瑞典的過程中,被小妖精托姆第懲罰而變成小人兒的尼爾斯,深切反省自己先前的頑劣、殘暴,整個人脫胎換骨,他搭救白鵝摩田,彼此成為生命共同體;冒死救回被狐狸咬走的雁,主動負責警戒,使雁群避免貂或水獺的夜襲,贏得雁群的信任;他守護羊群,運用智慧擊退狐狸;親為孤苦無依的老婦人守靈;救了野鴨「耶爾」一命;幫助看鵝的孩子奧薩找到失散多年的父親……,這種種英雄事蹟使小妖精托姆第也知悉尼爾斯變好了,希望他能變回常人。

法國結構主義學者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認為,象徵意義的產生,往往來自「區別」或「二元對立」,小說裡的「對立」,會逐漸發展成為龐大的對立模式,籠罩整篇作品,並左右其意義。《尼爾斯的奇遇》的主角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以及從淘氣頑劣變成乖巧善良,前後的對立可以說深具象徵意義,應驗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這對小讀者的心靈必然有所啟發,對成年讀者的心靈也具有一定的洗滌作用。

文化語碼豐富題

就文學結構主義言,所謂格言、典故,乃至構成人類生活的種種現實,都屬於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的範疇。《尼爾斯的奇遇》既為有計劃寫給瑞典學童的書,其文化語碼自是十分豐富,拉格洛芙在書中穿插了大量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如常在半夜趁人熟睡時,替人收拾房間或是惡作劇的小妖精「托姆第」;在黑夜活動的青銅人與木頭人,隨太陽升起而消失無蹤;夢幻般的海底城市;遠古的大蝴蝶化為奧蘭島……等,有的是為了向讀者敘述歷史事實,有的是為了講述地形地貌,有的是為了介紹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規律,有的是為了讚揚扶助弱者的優良品德,這些插敘固然充實了作品的內容,卻也不可避免使得小說的整體架構略嫌鬆散,畢竟其中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即使刪去部分亦絲毫不影響全書。拉格洛芙如果稍微放鬆寫作「輔助教材」的心態,刪除過於冗長的章節,作品的整體表現必定更臻理想。

《尼爾斯的奇遇》深具教育意義,使少年兒童的心靈變得更純潔更善良,更富有同情和憐憫,作品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為一體,。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老少皆宜的童話之一。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大江健三郎談及兒時閱讀《尼爾斯的奇遇》,他說,半個世紀之前,身為森林裡的孩子,在閱讀尼爾斯的故事時,從中感受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不久後自己能夠聽懂鳥類的語言,另一個是自己也將與親愛的野鵝結伴而行,從空中飛往遙遠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由此當不難看出《尼爾斯的奇遇》的文學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