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空間】文心──在文學長河 定格

◎周慧珠 |2008.06.28
714觀看次
字級

七月初,夏至,溫度日昇,走入台灣文學歷史長河,泅泳點點瞬間串起的永恆中,在澳暑中也能得到清涼。

「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策畫,文訊雜誌社執行,7月2~31日在國家圖書館,8月12~31日在國立台灣文學館,9月12~30日在台北縣政府一樓展出。

《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表示,在歡慶《文訊》25週年之際,以「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主題,邀請大家一同走進時光的甬道,與作家身影面對面,年長文學同好可藉此溫習曾經的感動,同時,也希望點燃年輕文學靈魂的花火;展出包括賴和、蘇雪林、葉榮鐘、張深切、楊逵、巫永福、紀弦、鍾鼎文、琦君、林海音、鹿橋、周夢蝶、艾雯、鍾肇政、葉石濤、彭歌、杜潘芳格、朱西甯、張拓蕪等,共計233位文學前輩的動人身影,並附錄小傳與著作,藉以向台灣文學的先趨、創作者、工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

無悔 心之所善兮

1972年9月創刊的《書評書目》。僅發行一百期的專業雜誌所刊發的書評書介約在一千五百篇以上,在當時,其影響乃屬空前。

1983年7月,《文訊》月刊誕生。以服務文藝界作家為職志,不但彌補了當年台灣文學類別中最缺的一角「書評‧書介」,同時以「為台灣文學史料奠基」為理想,著手進行台灣現當代文藝資料的蒐整,全方位進行當代文藝資訊及史料之工作。於是,創刊號開始就有「資深作家」、「文壇耆宿」的專欄。

由於《文訊》的前身屬於國民黨文工會,負責文學資料收集業務,現在附在「文訊」近身的「資料中心」就是以這樣的因緣成型的。該中心收存在台出版的各類文學書籍及史料數萬件,均係自購或作家所捐贈,後來亦成為作家必要參考資料的來源,也因此,日後《文訊》雜誌成型,無形中它已成為服務全台灣作家的寄託所在。

《文訊》除了有特定欄目及正常的書評書介、文學資訊外,還持續特別企畫各類文學專題如「翻譯問題的探索」、「民俗與文學的關係」、「文學書評與理論的實踐」、「短篇小說的演變」、「當前大陸文學研討」、「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現代詩學研討」、及近期舉辦之「青年文學會議」等等,不下數十次,每次均動員多位有關中外名家執筆。

封德屏表示,如果關心台灣文學的發展,就不能忽視在文學傳播過程中,文學媒介所產生關鍵性影響,例如,2003年,《文訊》雜誌創刊二十年,為呈現台灣文學百年面貌,而規劃「台灣文學雜誌展」,為台灣的重要文學雜誌留下一個完整紀錄。7月12日起分別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台中文英館、桃園世貿展覽中心展出從日據時代以來三百六十一種文學性雜誌;展覽分成了八個部分,包括日據時代的《台灣青年》、《台灣》;光復初期的《奮鬥》、《新台灣》;五○年代的《暢流》、《當代青年》;六○年代的《現代文學》、《文苑》;七○年代的《龍族詩刊》、《中外文學》;八○年代的《文學界》、《詩人坊》;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觀察雜誌》、《蕃薯詩刊》一直到最近的《海翁台語文學》及《台灣e文藝》等等,展現台灣文學史上的傳媒發展。

正如封德屏所言:「台灣的文學雜誌一向與文壇共生共息,它們不僅引領文壇風騷,也用心耕耘台灣文學土壤,希望透過這些雜誌,可以看出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之外,也可以體會近一個世紀以來台灣文學永不休止的生命力。」

敬重 總伴著心痛

封德屏表示、以「瞬間‧永恆」詮釋這一次「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主題,是希望能凸顯這次展覽的精神及意義。

這次參展共233位八十歲以上(1928年以前出生)作家,稍嫌老舊的照片,也許並不耀眼亮麗,但是「在文學藝術的國度裡,他們卻都是一顆顆高掛穹蒼、光芒萬丈的恆星!」

這些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時空環境下,他們艱辛勤奮、畢生努力,用文學的筆刻畫出個人的感思,也記錄了時代的心聲;他們指引無數徬徨的心靈,帶領大家進入一個不受濁世紛擾的純淨世界。

面對由25週年的《文訊》雜誌承辦的「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作家丘秀芷表示:「這25年來,只有《文訊》,不以市場取向,而是忠於文學歷史,一塊磚一塊磚的搬、一根鋼筋又一根鋼筋的扎,灌注文學精神,聯結成一棟又一棟不同的文學屋!」她更巧喻:「《文訊》的成就是「現在進行式」敦煌價值,《文訊》由林森北路七號搬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黨搬走,《文訊》在中山南路十一號一隅,還有很多珍貴藏書,還在逐日、逐月、逐年為這一代『文學敦煌』而扎根。」

《文訊雜誌》,從25年前創刊,經歷世事變遷,卻一直把持清楚的定位,越走越深,越走越廣;期間雖因為「有心」「用心」「盡心」而常覺得困頓無力感到心痛,但是,面對這些文學資產,以及藉瞬間「定格」留下的永恆丰采,有如親炙文壇洪範,也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說善意的堅持是一種美德,《文訊雜誌》就因為這一種美德,而能為大家構築了一座文化寶藏,讓文學的心與形,在文學長河定格,永不休止的文學生命力因此源遠流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