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生院長強調,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更要「有效」。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從事餐飲業、二十幾歲就自行創業的「小戴」,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他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經院長賴寧生評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終於擺脫異膚,重新點燃希望。
身為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先驅,賴寧生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
賴寧生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
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
病友「小戴」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經院長賴寧生評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終於擺脫異膚,重新點燃希望。圖/慈濟大林醫院提供
賴寧生強調,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更要「有效」!「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至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