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以「籃胎漆器」技法創作的工藝家李榮烈(左六),為發揚竹藝內涵,日前發表新書《竹密水流:李榮烈竹工藝-籃胎漆器之濫觴》。圖/南投縣文化局
【記者羅智華南投報導】以「竹工藝」獲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藝師李榮烈,十八歲起即開始接觸竹編工藝,創作生涯逾半世紀,不僅曾受邀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作品,亦是台灣首位以「籃胎漆器」技法創作的工藝家。為發揚竹藝內涵,他日前發表新書《竹密水流:李榮烈竹工藝-籃胎漆器之濫觴》。值得一提的是,此書是由其外孫女執筆,亦是國內少數從國寶藝師親人視角寫成的專書。
回首一路走來的創作軌跡,高齡八十七歲的李榮烈談到,自己當年是透過工藝研究班而因際際會接觸傳統工藝,進而開啟興趣、鑽研竹藝。過去製作漆器,大多是以木胎或布胎等方式製成,但喜歡追求創新、不囿於傳統思維的他,改以竹編結合漆器,來營造豐富層次,不僅為竹工藝創造新風格,更突破竹編作品無法盛裝液體的侷限,成為以「籃胎漆器」技法創作的第一人,引領竹工藝邁向新局。
藉由創新技法,不只讓李榮烈作品多次獲全國獎項,也獲文化部頒發工藝就獎,並於二○○九年以「籃胎漆器」登錄為南投傳統工藝保存者,二○一六年成為國家傳統工藝保存者,獲頒「人間國寶」榮銜。
為讓大眾認識竹工藝技法與內涵,南投文化局輔導協助李榮烈申請補助計畫,由外孫女李鐛涵整理外公珍貴手稿,並透過近距離訪談,將其工藝生涯彙整、編輯出版《竹密水流:李榮烈竹工藝-籃胎漆器之濫觴》。
「期盼此書透過家人獨特視角,讓大眾認識籃胎漆器工藝的與眾不同。」李鐛涵說,自己從小看著外公作品長大,但一直沒見過他創作的專注模樣,直到回來工作室幫忙拍攝創作歷程,讓她決定投入更多心力完成這本書。
《竹密水流:李榮烈竹工藝-籃胎漆器之濫觴》一書主題多元,內容以「劈竹刮青」、「丹漆隨夢」、「竹密水流」等主軸撰文,透過洋溢情感的筆觸,引領讀者認識李榮烈的竹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