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基測爆發考生個資外洩事件,雖然被指涉的承包公司喊冤,並直指同業挾怨報復,但檢警偵訊兩家公司負責人後,發現涉嫌賣數十萬考生資料,認為涉妨害秘密罪嫌重大。
令筆者不解的是,頻頻出包的公司卻年年得標,卻始終未見教育部亡羊補牢,實在匪夷所思。
每年三十餘萬人參加的國中基測,堪稱國內規模最大的考試,也是補教界眼中的大肥肉,業者為搶得機先,想取得考生資料幾乎已到了「不擇手段」地步,甚至還上演「諜對諜」戲碼,全然不顧考生隱私「全都露」。
以此事件為例,補教業者能取得「整批」考生個資,肯定絕非蒐集畢業紀念冊、通訊錄所能竟全功,尤其,基測分數還能一覽無遺,更須「非常手段」方能手到擒來,雖然真相尚待檢警釐清,但教人納悶的是,「每年」督導基測電腦資料處理招標作業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為何連「每年」得標公司之間的關係都「莫宰羊」,逕讓一個「經營不善就換殼」的公司年年得標,使三十多萬考生個資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
教育部說要徹查,我認為,這已不是行政處理能釋疑、交代,檢警必須偵辦有無弊端。
此外,懲前毖後,我認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比照「大考中心」模式,盡速設立專責的「中等考試中心」,讓具公信力的機構處理,畢竟如果連基本人權的保障都讓人提心弔膽,再多的法治教育又有何用?
蔡仁榮(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