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為改善病患的就醫品質,有愈來愈多美國醫院透過「臥底病人」協助,讓醫師知道怎樣給病人提供最佳服務,立意雖良善,然而台灣與美國的醫師反應如出一轍,都有「受騙」的反彈,顯露專業的傲慢。
台灣的醫療院所每年都有例行性的「評鑑」,因為事先都有知會,醫院也有「準備」,而且評鑑項目多注重「看得到」的硬體,流於表淺虛浮,缺乏對病患感受的探索,評鑑分數無法反映現實。
若說「臥底病人」會影響醫療品質,不免多慮。當今醫療院所名醫門診量動輒破百,一名病患能「分」到的時間有限,再多幾個「假病患」,豈會有差?
醫界既然贊成醫學教育可有「模擬病人」,以考驗醫學系學生的反應,那診療線上更需要「假病人」,來測試主治級以上醫師的專業與熱誠是否「始終如一」。
醫療志業,以病人為本。俗諺:「醫生醫假病,真病無藥醫」,醫療有時窮,醫師面對病人要謙卑;醫療商業化,不論病情真假輕重,都要當病人看,甚且努力做到「視病猶親」。
想想,如果連速食業者都認同「神秘顧客」有助改善服務品質,那麼,負責病人安危的醫師,是否更要有雅量接受不同方式的測試?
神農(台南市/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