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西口村 藝術改造森林小村 文/記者魏婧宇、黃書波、劉小草 |2023.12.16 語音朗讀 4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西口村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有一幅色彩絢麗、描繪豐收的牆繪。圖/新華社西口村村民將當地特產打包,準備發快遞。圖/新華社西口村豐富多彩的牆繪。圖/新華社董亞麗展示柳編產品,銷售旅遊紀念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魏婧宇、黃書波、劉小草「這些裝土豆的筐子、放水果的盤子,怎麼能算藝術品呢?」四十八歲的西口村村民董麗梅,從十六歲起就跟著奶奶學柳編技藝。在她眼中,柳編的盆、筐、籃,是裝東西的日用品,是可以賣錢的旅遊紀念品,怎麼都和藝術沾不上邊。如今因為鄉村藝術季的到來,不僅祖傳的柳編手藝和藝術沾了邊,董麗梅也與藝術有了一段奇妙的邂逅。「咱村都是藝術家」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是一個被森林和草原環抱的小村。和董麗梅一樣,這裡的村民曾經覺得藝術離自己很遠。而如今,談起藝術,西口村裡人人都能聊上幾句:「歡迎到我家看展」、「鄉村藝術沙龍在我家」、「咱村都是藝術家」。變化的發生,開始於多年前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對西口村的幫扶。彩繪上牆、雕塑進村,藝術和村民的生活融為一體,和傳統的非遺技藝融為一體,也和村裡的產業發展融為一體。在西口村外的山坡上,立著一件名為〈暖〉的裝置藝術作品,將傳統柳編技藝和現代光影藝術相結合,塑造出一家人環抱的溫暖情景。幾位西口村村民的名字也被寫在了作品介紹中,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岳嵩等藝術家,成為〈暖〉的共同創作者。今年九月二日,「西口村藝會.二○二三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在西口村開幕,來自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十所藝術院校及設計機構的二十五個藝術家團隊、近三百名師生攜手村民與手藝人,經過一年的籌備和四十餘天的在地創作,在西口村完成二十件公共藝術景觀作品、七個院落藝術化改造、一間鄉村藝術館建築改造,讓西口村走進「藝術圈」,讓村民沾染「文藝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二○二三阿爾山鄉村藝術季總策展人馬賽說:「清華美院始終秉持『為生活而藝術,為民生而設計』的理念,我們在這裡創作與自然相融合的藝術作品,扎根鄉野大地,運用本土的材料,由師生和村民一起進行在地的藝術共創,挖掘鄉村獨有的自然人文基因並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除了〈暖〉,董麗梅還參與了〈連年有魚〉、〈升〉這兩件柳編藝術作品的製作,現在也算是村裡小有名氣的藝術家。「不光是我,咱村都是藝術家了。」她自豪地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連年有魚〉主創藝術家林樂成說:「在創作過程中,我發現我們會的,村民也會,甚至動起手比我們還熟練,還有感覺!我們常說的想像力與表現力,善於勞作的村民們無師自通。勤勞生智慧,民間有高手。」久違響起歡聲笑語西口村外的山林間,有一片五彩的木樁,像梯級,像浪湧,像一朵悄然綻放在大地上的花。這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孔繁迪和西口村村民共創的藝術作品〈層林疊浪〉。孔繁迪初到西口村時,在鄉間漫步常能看見堆在院裡的柴火棒子,這種「堆疊的秩序感」激發了他的靈感。他開始蒐集村民家的木材,在森林的空地裡尋找合適的地形,用恰當的造型和顏色將這些木材「放回森林中」。「參與共創的村民大多是夫妻檔。聽他們說,之前會有情侶到那個山坡上談情說愛,我想著色彩正好給那裡增添情趣。沒想到在協助我完成作品的村民中,真的有年輕男女因此相遇並相戀了。」孔繁迪說。創作期間,林間久違地響起了勞動的歡聲笑語,曾經的林場工人們拿起了尺子、鋸子和刷子,將收集到的木材鋸成大小不等的尺寸,並塗上五顏六色的環保塗料。有村民大哥和孔繁迪開玩笑說,白天鋸木頭和打樁給自己留下的印象過於深刻,晚上做夢仍在不停地「一錘一錘結實地往上打」。與大地共處而產生靈感、與村民共創而臻於完善、與自然共呼吸而被賦予意義,重重疊疊的關係組合成為〈層林疊浪〉的底色。「作品呈現的繽紛色彩,隱喻著我們五彩紛呈的生活。」孔繁迪說,「但我們不能忘記這樣的生活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藝術敲開了鄉野的窗。廢棄的老村部被改造成看山藝術館,正在展出的「西口十年攝影展」濃縮了西口村的美麗蛻變。老房子和庭院變成藝術展館和沙龍,陶瓷、木版畫、油畫等藝術品都走進了村民家。西口村的大喜旅店,從一九八○年代就開始營業,是村裡最早的旅店之一。過了三十多年,旅店還保留著老樣子,只有四間客房,兩間帶炕、兩間是床。今年夏天,旅店發生了大變化,臨街的房間被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設計成「嘮嗑畫廊」,裡面擺放著學生們設計創作的作品。傳統的老式旅店,變成了可以歇息、聊天、看風景的藝術畫廊,遊客們一邊喝著茶,一邊和退休的趙大喜夫婦嘮著過去的故事。「土味」飛出大山 催生美麗經濟西口村裡,幾十面牆壁滿是各色牆繪,扮靚了灰頂白牆的房屋,「灰頭土臉」的老房子一下「活」了起來,極大提升了鄉村人居環境。在西口村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們希望,為村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村民和遊客可以通過藝術作品,感受西口村的自然之美和多民族的和諧共處,體驗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美育的力量也悄然滲透其中。帶來一場光影盛宴「藝術進入鄉村,肯定會成為鄉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陸亞軍說,「藝術能夠振奮人心,有的人幹活累了、生活累了,看到這些藝術品,會興奮地再做一些事情,這就是藝術的力量。」藝術不僅為村子帶來一場光影盛宴,使鄉村環境更美麗,也催生出了「美麗經濟」。藝術家們從鄉村文化中挖掘出有歷史底蘊、廣泛流傳的文化資源,以此為基礎對接產業發展、品牌培育等需要,實踐出一條「民俗、民宿、民居多元並舉,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共治、共享、共富相得益彰」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黃玉洋說,為了滿足遊客的新奇感,西口村不斷豐富旅遊供給,打造出旅遊打卡地「西口十八景」、農村特色美食「西口十八碗」、山林土特產品「西口十八款」,讓遊客既玩得好,又吃得好,「連他們離開時後備箱裝些什麼,也考慮齊全了」。「現代鄉村振興,正需要乘著這股來自鄉野的力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帥雲海表示,「藝術家團隊在大地藝術和鄉村文旅產業結合發展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通過調研發現並整合鄉村已有的資源,是在創作之初不容忽視的環節。而藝術家團隊包容開放的視角能夠帶來新鮮的觀察,在想像力的催化下生根發芽,誕生新穎又貼近實際的表現形式。在『鄉村振興┼美育┼文旅』的語境下,青年藝術家可以成為帶領村民或社區乘風破浪的弄潮兒。」向外地售賣山貨村民蘇麗紅於二○二○年回到西口村開了家小飯館,過去幾年生意一直不好,還欠了債。今年九月,雖然已進入旅遊季的末尾,蘇麗紅卻還裡裡外外忙個不停。「清華美院的孟超老師團隊晚上就要走了,我要給他們包頓餃子吃。」蘇麗紅高興地說,今年夏天生意太好了,來村裡搞藝術創作的美院師生常在店裡吃飯,遊客也多了起來。「忙了一個夏天,把之前的欠帳都給平了。」「沒有了外債,以後發展更是有勁頭了。」蘇麗紅指著飯館的後院說,院裡還有好大一片空地,準備明後年攢點錢,建民宿。村民劉濤說,這幾年鄉親們的笨雞、笨鵝、雞蛋、豆包根本不愁賣,尤其是黃花菜、木耳、榛蘑等「山貨」,「採多少遊客就買多少」。董麗梅除了經營柳編工坊,也向外地售賣「山貨」,「一天能發三百多個快遞,我們村的『土味』飛出了大山」。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什川古鎮的百歲古梨園 下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東平大宋不夜城 帶著遊客穿越宋朝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退休之後2025.05.01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